炎症性腸病是一種因自身免疫系統失衡所導致的慢性疾病。此病成因尚未明確,一般認為由於腸道的共生細菌觸發異常的免疫反應,引致腸道發炎或潰瘍。心理或環境因素,如壓力、飲食或藥物使用也有機會誘發此病。炎症性腸病可分為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 和潰瘍性結腸炎 (Ulcerative colitis)。患者有機會出現腹瀉、腹疼、大便帶血或黏液、體重下降、發燒和感到疲憊等。
現時,由於炎症性腸病仍未有根治方法,控制病情和減少復發機會是主要的治療方向。
常見的藥物包括胺基水楊酸、類固醇和免疫力抑制劑。這些藥物通常是透過減少炎症反應或抑制自身免疫力來控制病情。部分藥物有口服和肛門栓劑。藥物種類劑型、劑量和療程通常視乎腸病的嚴重性、類別和受影響位置而定。如患者病情嚴重或傳統藥物未能有效控制情況,醫生有機會處方生物製劑 (Biologics),常見的生物製劑包括英夫利西單抗 (Infliximab)、阿達木單抗 (Adalimumab)。
患者應避免進食過量纖維和脂肪的食物。當炎症性腸病急性發作時,請勿自行購買用作紓緩症狀的藥物,應先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此外,治療炎症性腸病的藥物會抑制免疫力,增加患者受感染風險,故患者應注意個人起居飲食。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藥物教育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