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配水庫搬遷凸顯土地不足

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由來已久,早在上屆政府已提出六項增加土地的方法,而將一些現在佔用土地的設施搬至岩洞,正是六個增加土地的方法之一。從構思上來看,將佔用土地的設施搬至岩洞可以騰出空間,從而將已被佔用的土地釋放出來,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構思。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的興建,正是一個最為人廣知的將已有設施(配水庫)搬遷到岩洞,從而將土地重新使用的例子。發展局早前指出,正計劃將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搬遷往岩洞,計劃在落實之後,估算可以將約四公頃的配水庫土地騰空出來,並在這幅土地上提供最少二千五百個住宅單位,給超過六千人居住。

遠水難救近火

根據發展局的說法,這個岩洞發展計劃已在前年十二月由水務署開展了可行性研究,整個搬遷構思包括了開發岩洞、建造通往岩洞的隧道、重置配水庫和位於其上的七人足球場、配置交通和供水設備、提供社區設施等等,由於這些重置事宜需要很多的工序,也要考慮種種重置的技術問題,再加上要廣泛的諮詢和讓公眾參與,這個岩洞發展計劃需時很久。假如一切順利,搬遷後的配水庫用地最快也要在二○二四至二○二五財政年度,才可以騰出來供房屋及其他用途使用。

再假如建屋進展順利,最樂觀預計也得要再花上三、四年,也就是說上文提到的二千五百個單位,最快也得在十多年後才出現,對目前的房屋短缺正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一個不小心,這個搬遷配水庫大計當中遇上了甚麼技術困難、市民不滿、甚或是司法覆核事件,要真的見到樓房落成可說是遙遙無期。不管這個岩洞發展計劃的進展如何,到了有成果之後,已不會是今屆或是下屆政府的事了。

政府不會不明白這個岩洞發展計劃需時十年以上,而且會遇到不少的困難,而所得的只是四公頃土地,但政府還是要進行這個計劃,除了是一貫的策略之外,另一個更大的考慮是土地不足。

成本效益存疑

土地不足這個制約,已令香港各方面的發展受到阻礙,在《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內,政府已表明未來要實行這個規劃,目前還欠缺一千多公頃的土地,要讓香港可以長遠發展下去,政府已不可能對潛在的土地供應太挑剔,即使用上十多年來搬遷配水庫才得到四公頃土地,但政府還得以這股洪荒之力來應付,土地不足的嚴重性可思過半。

從香港的總面積來看,我們有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現時已發展的土地有百分之二十八左右,這個百分之二十八的土地除了供市民居住之外,還包括了所有的商業和設施(如商業大廈、醫院、體育設施),真正讓人居住的大約是百分之七左右的土地。從數目來計算,現時我們用百分之七的土地來讓七百萬人居住,尚未發展的土地還有百分之七十二。

這些土地看似不少,但因地理和種種因素,這百分之七十二土地可以用來發展的,是遠低於這個數目,有人曾說可以發展郊野公園,可是不少郊野公園是位處水塘集水區,發展的潛力並不是想像的高,再加上有《郊野公園條例》的保護,要打郊野公園的主意並不實際,更不要說有環保和保育上的考慮。

在眾多的局限之內,政府目前的策略是一地也不能少,但這種「粒粒皆辛苦」策略背後的成本效益卻不無疑問,鑽石山配水庫搬遷計劃已見到這個情況,除非我們鼓起勇氣作出取捨,否則只是把土地不足這問題留給未來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