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首節港珠澳大橋主橋海底隧道段曲線段沉管迅速與東人工島完成對接,施工過程其實充滿挑戰,由於沉管體積龐大吃水深,需在事先挖了海槽的航道浮運,一旦沉管偏離航道便可能擱淺。同時,沉管沉放海底的速度不能過快,否則可能移位,需以儀器和閉路電視監察滲水情況。
成功接上東人工島的首節曲線段沉管長一百五十五米,重達六萬噸。據內地媒體報道,每節沉管於浮運時排水量可達七萬五千公噸,比航母遼寧艦的六萬七千五百公噸排水量更大,因此浮運時需十分小心,工程人員首先在浮運航道的海床挖掘一條約二百四十米寬的海槽,並以「沉放駁的控制系統」監測沉管與航道的相對位置,一旦沉管偏離航道可能會擱淺。沉管浮運時,因會經過繁忙的珠江口伶仃洋航道,內地海事部門安排了十艘海巡船和百多名海事人員設置三層警戒線,全日在施工海域巡航,以確保安全。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部常務副總工程師尹海卿表示,沉管下沉速度不能太快,約每分鐘下沉三十厘米至四十厘米,若下沉速度太快,沉管會移動。為準確控制沉管下沉位置,沉管每下沉十米至三十米便需暫停,沉管內設置的九部閉路電視和相關儀器會監察沉管有否滲水和周圍海水流速變化,最後當沉管着床後,再利用海水水壓推動沉管向前與東人工島接口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