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重建離島社區

香港的現代化未必比不上紐約,但港府的政策戰略思維的能力卻遜於紐約。紐約市長白思豪明年會競選連任,剛剛便提出一個紐約港通勤輪渡的計劃來,恢復二十世紀初紐約繁忙的輪渡,明年初便會初見成效,用渡輪連接曼哈頓市中心與周邊的社區。一三年起開展一個伊斯特河輪渡的三年試驗計劃,預期一年一百三十萬乘客人次,去年便有近一百五十萬人次,可見受民眾歡迎。

新的計劃把輪渡費定為巴士水平,政府補貼船費,計劃的目的不單是為了減輕陸上交通壓力,更是改變整個城市的風貌與氣氛,增添悠閒,回復水鄉風味,由此而多點文化與藝術的空間。但最主要的是既維護市中心的集中,同時把周邊社區連接,形成多中心的格局,讓居民各適其適,使紐約更體現出多元大都會的特色,而不是蒼白的三合土森林。

紐約市可以這樣做,為甚麼香港不可以?中環與九龍海旁的輪渡碼頭可連接南丫島、長洲、坪洲、梅窩,政府每年補貼船費幾億元,便可增加居民至少數萬,也使原來的居民多了各種方便。若政府用心,在這些離島可擴大社區,也可多建公屋,在這個區域重現香港早年的海島風貌與生活情趣,彌補維多利亞港的河道化、維港兩岸的三合土森林化,好好經營還可發掘發展出早期的本土文化生活。動用千億元建人工島,徒益了國際工程公司,也破壞海域的生態。重建擴建離島社區,只要每年幾億元船費補貼,即時可生效,為何捨易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