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皮膚癌新症數目趨升,紫外線為致癌元兇,惟市民防曬知識「半桶水」。有調查發現,四成八受訪者沒有防曬習慣,特別是男士們。近六成受訪者誤會雨傘可有效阻擋紫外線;更有近半數人認為秋冬季不一定要防曬。專家提醒市民,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害是累積,最好從小養成防曬習慣,減低皮膚癌侵襲風險。
香港皮膚健康基金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訪問四百五十九人,整體發現四成八人沒有防曬習慣,當中男士佔五成六。按年齡組別分,五十五歲至六十四歲最多人沒有防曬習慣,達三成三;其次是廿五至卅四歲,佔兩成九。調查亦發現,市民對防曬有不少謬誤,近六成以為雨傘已足夠阻擋紫外線;更有近半數人認為秋冬陽光減少,不一定需要防曬。
基金主席、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指出,調查反映港人對於防曬一知半解。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一九九七年香港有四百三十宗皮膚癌新症,至一三年達一千宗。以較常見的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為例,○二年在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中排名第十,一三年躍升至第七。他說,隨着市民多參與戶外活動或海外旅行,但沒有做足防曬,患者趨年輕化,臨床所見有患者年僅廿多歲,故不能掉以輕心。
陳厚毅提醒,雨傘多數只能遮擋臉部,仍需於手腳位置塗防曬,不要以為防曬產品SPF(防曬系數)度數高毋須補塗,因防曬產品隨汗水流走,若長時間在戶外,尤其進行水上或水中活動,便要勤於塗防曬產品。
基金副主席、皮膚科專科醫生梁偉耀教路,選擇防曬產品時,不要只考慮牌子、廣告,應按個人需要選購,SPF值達15的產品已能有效阻隔紫外線;但長時間戶外活動,可選用SPF值達30至50。他提醒,毋須追求SPF值超大,或防曬產品塗得太厚,反有機會令皮膚閉塞或皮膚敏感。市民要留意產品是否防水及具廣譜保護,即有效阻擋紫外線A(UVA)及紫外線B(UVB)。
皮膚癌患者多見於四十歲以上人士,最惡的黑色素瘤佔皮膚癌個案一成。陳厚毅說,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害是累積,即使當時沒曬傷,若皮膚長時間接觸陽光,皮膚組織亦可能已受損,增加患皮膚癌風險。他認為要從小養成防曬習慣,在室內也要留意防曬,因玻璃窗未能完全擋隔紫外線A。陽光猛烈時,應使用百葉窗或窗簾,以及避免坐近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