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時局變化,目前中央在香港的主要戰線是打擊獨立運動,其他一切都可靠邊站。要打港獨,第一要知道他們全港的支持者如何分布,第二要確定撐建制、反獨立的死忠分子有多少,第三要設法分化本土、獨立派,讓他們互相制衡。一場立法會選舉戰後,上述三個目標基本上已順利完成,至於建制派議席多一點、少一點,應不是操盤人最主要的考慮因素。
如今選舉過後,無論從戰略抑或戰術安排,筆者上述的假設都應可成立。從戰略上看,如果今次建制派當真以搶佔議席、減少港獨者票源為目的,中央大可在選舉前請特首梁振英暗示不再連任,此舉便已大大削減了反對派攻擊的口實。另外,建制陣營又大可推遲換班工作,或者最少在候選名單中由老將負責「抬轎」,但他們很少這樣做。既留下攻擊口實,又很少派老將助陣,最後仍肯投票支持建制派的,這些將來就是反港獨的忠實兵源,北京自此便心中有底了。
如果真想封殺港獨,中央和特區政府又大可在選舉前將獨立分子全部剔出候選名單,但操盤人沒這樣做,不單沒這樣做,而且在各選區中無一例外,必定留下本土派的候選人,選前只取消了部分明星級港獨者的參選資格。沒有明星的情況下仍會投票的,這些就是本土力量的鐵粉,他們如何分布,選戰後中央又通盤掌握了。
再從戰術上觀之,就以九龍西選區為例,得票最多的兩位親建制候選人,比當選所需竟合共多出數萬票,如果操盤人有心配票,只要為某落選的親建制候選人多配幾千票,便足以擠走一名本土派的當選人了。但親中陣營沒有這樣做,他們寧可少要一席,也肯放一位本土派入局,個中原因何在?各位聰明的讀者不妨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