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增加戲院難挽港產片走下坡

最近南韓一套以喪屍為題材的電影大收旺場,不僅創出當地最高觀影人次紀錄,亦刷新南韓電影在本港最高票房成績。南韓娛樂事業發展蓬勃,從劇集到電影再到廣告,在世界各地都造成潮流,反觀曾是「東方荷里活」的香港每況愈下。港府在施政報告提出預留空間興建戲院,能否力挽港產片既倒之狂瀾?

港府政策 難振影業

從票房收入看,二○一○年全港票房收入合計逾十三億元,一四年升至逾十六億元,增幅逾兩成,但戲院數目卻由九三年的一百一十九間大減六成至四十七間,不少人口密集地區如大埔和深水埗都是零戲院,更有位於大型商場的戲院結業。數字證明市民不是不喜歡看戲,但租金高昂增加戲院經營困難,戲院數量萎縮亦必然對票房增長速度有所影響,港府預留土地興建戲院不是沒有針對性。

為振興電影業,當局提出加入地契條款,要求發展商在合適發展項目興建戲院。有關政策最近終於稍見眉目,粉嶺今年有戲院開業,而大埔亦即將有戲院投入服務。倘能做到區區有戲院,觀眾看戲「就腳」,不難刺激入場意欲,但問題是,這到底是為荷里活電影錦上添花,還是為港產片雪中送炭?

看今年迄今為止的票房成績,繼續是荷里活電影獨領風騷,《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票房輕易破億。反觀港產片,最好成績的《寒戰II》收六千多萬元,已是史上最高華語電影票房紀錄,依然跟荷里活大片有大段距離,而且更多的港產片無聲無息落畫。

當然,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生意無人做。戲院不是善堂,荷里活大製作能賣錢,自然能霸佔最好的檔期,最多的場次,《寒戰II》屬於大製作,在芸芸港產片中算是異數,小本經營的港產片難望其項背不足為奇,但說到底,質素和口碑才是賣座的關鍵。即使是資金充裕的中港合拍片,也因為內容「離地」,欠缺港味,在港票房難有起色,像年初一套巨星雲集的賀歲片,在內地輕取逾十億票房,但在港票房和口碑俱是平平而已。

北望神州 題材受限

無可否認,隨着中國崛起,全世界娛樂事業都北望神州,不獨是港產片,連荷里活片也要加入中國元素和中國資金,韓流明星爭相打進內地市場賺人仔更成一時潮流。這是大勢所趨,香港電影業放棄本地觀眾,合拍成風不難理解。不過,也不是所有合拍片都一定能在內地取得佳績,今年上半年便有三十四部合拍片打進內地爛片榜,即每部票房不過一百萬元人民幣,最差的甚至只收一萬元。由此可見,純港產片又好,合拍片也罷,電影質素依然是票房取勝的最大原因,內地也不一定是本港電影人的天堂。

例如南韓影視之所以進入全盛期,除了「文化建國」的政策支援,最重要還是自由的創作環境。南韓電影固然有最擅長的愛情小品,也有驚險刺激的喪屍鬼怪,更有控訴時弊的政治片類型,相當豐富。反觀香港電影為顧及內地市場,早就沒有鬼怪片,而警匪片、功夫片也鮮少涉及時弊,顧左右而言他的結果,是時代背景抽離,一味側重娛樂,難復七、八十年代百花齊放的勇態。

由此可見,港府提倡多建戲院雖是好事,但如果想藉此重振港產片聲威則只是一廂情願,最終受惠的依然是荷里活大製作。事實上,別說香港無法追趕荷里活水平,從製作技術到台前幕後人才,南韓亦已超越香港甚至日本。過去港產片取得輝煌成績,跟港府推動和扶助無關,而是行業人才輩出和自由創作氣候所致。內地電影審查出名嚴格,香港電影要遷就內地市場,日漸式微也就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