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東隧不減價 分流問題拖字訣

研究復研究,諮詢復諮詢,一直是港府施政毛病,面對民意強烈要求東區海底隧道減價,當局也是拖得就拖,卸得就卸。問題是,三隧失衡、紅隧逼爆已困擾本港多年,塞車問題更擴展至港九心臟地帶,再拖下去,勢必令本港所餘無幾的競爭力雪上加霜。

東隧的專營權本月初屆滿並交回港府接管,社會要求減價之聲一浪高於一浪。當局早前表示,東隧減價涉及修例,須連同紅隧及西隧一併規劃,會聘請顧問作全面研究。詎料日前又改口,指有關研究會由「三隧分流」進一步擴展為「六隧分流」,原因是大老山隧道專營權兩年後屆滿,獅子山隧道車流量早已飽和,而尖山及沙田嶺隧道使用量偏低,有必要全面規劃港九至新界六條隧道的分流問題,除了重新審視「紅加東減」方案,亦會重點研究獅隧加價的可行性云云。

無可否認,交通規劃牽一髮而動全身,當局作出全盤考慮無可厚非。問題是,大老山隧道專營權兩年後才屆滿,而西隧更要二○二三年才回歸政府,儘管當局聲稱不會拖至西隧專營權結束才考慮調整東隧收費,但以港府議而不決的施政作風,要完成檢討「六隧分流」並提上立法會討論,將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正如有學者指出,港府如果有誠意回應東隧減價,大可實施多年前已完成諮詢的「紅加東減」方案,如今又裝模作樣聘請顧問從頭研究一番,不過是拖延時間罷了。

更為人詬病的是,當局解決分流問題只懂向錢看,東隧還未減價,又打起獅隧加價的主意。眾所周知,獅隧之所以塞爆,除了收費便宜,也關乎道路接駁系統及駕駛者習慣,與大老山隧道收費昂貴亦不無關係。港府又不是缺錢,研究方向偏偏是獅隧加價而非大隧減價,這對獅隧使用者公平嗎?

同樣情況也見於「紅加東減」方案。港府兩年前被迫擱置方案,原因是反對聲音太大,地區人士擔心港島東至九龍東的交通難以負荷,如今老調重彈,根本沒多大意義。再說,若是前往銅鑼灣或灣仔區,駕駛人士棄紅隧走東隧,路途就會多出約四公里,計及燃油及時間成本,根本不划算。事實上,當局曾於八四及九九年兩次大幅調高紅隧收費,但私家車流量不足幾個月便打回原形,證明加價絕非萬應靈丹。有交諮會成員建議當局劃一過海隧道收費,讓駕駛者按目的地而非按價錢選擇使用哪條隧道,這無疑比一味加價更實際。

說到底,善財難捨,冤枉甘心,恐怕才是港府對隧道減價藉口多多的原因。人們看見的是,不管大型基建如何延誤,如何超支,當局也不心痛,但對於涉及民生的交通收費問題,則錙銖必較,分毫不減。香港的競爭力本已每況愈下,爛船之所以還有三斤釘,不過是基建比較完善而已,當塞車問題惡化下去,老本吃光,香港還憑甚麼跟人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