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隧結束專營權 分流問題未解決

長達三十年的東區海底隧道專營權終於在今日凌晨零時屆滿,本來意味港府接管後收費有下調空間,可惜當局一味歎慢板,堅持研究復研究,諮詢復諮詢,加上「五鐵總遲、橋路不通」,香港要解決交通擠塞這個老大難問題,不知要拖到何年何月。

港府強調無縫交接收回東隧,結果是連收費也無縫交接。事實上,三隧失衡、紅隧逼爆已困擾本港多年,尤其是東西兩條私隧收費過高而且經常加價,最為人所詬病,人們好不容易盼到東隧專營權屆滿,以為收費有望下調,結果卻是失望。運房局局長張炳良表示,當局會研究三隧分流措施,亦不會等待西隧專營權於二○二三年屆滿後才考慮調整兩隧收費,但由於涉及修例,當局需聘請顧問作全面研究,一七至一八年度才能提上立法會討論。換言之,東隧調整收費最快也是數年後的事,以港府做事拖拖拉拉,加上政府換屆且行政立法關係惡劣,到時候到底是何光景,東隧是否能成功減價,根本無人說得準。

眾所周知,紅隧是三隧之中收費最平,塞車問題也是最嚴重,車流量早就遠超上限,連帶附近的非過海車輛也大受影響,如果東隧減價,不難起到分流作用。問題是,港府鼠目寸光,錙銖必較,一直對減價問題諸多搪塞,過去是以專營權作擋箭牌,現在則以三隧必須同時規劃做藉口,簡直豈有此理。其實,港府數年前曾高價聘請顧問研究三隧分流,結果得出爭議多多的「紅加東減」方案,未能解決問題,反而激起民怨,最終只好擱置。今次重施故技,迷信顧問萬能,會不會重蹈覆轍,不能不令人懷疑。

早就有立法會議員建議,當局就算不即時下調東隧收費,最起碼也應考慮減收巴士公司的過海費用,為調低車資提供誘因。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港府一直無動於衷。當然,高官們出入有專車接送,根本不明白交通支出令基層市民生活百上加斤之苦,針拮不到肉又豈會知痛?

如今最大的問題是,交通擠塞不止見於紅隧,更見於中區及灣仔區等政經心臟地帶,不僅增加運輸成本,更會削弱競爭力。本來中環灣仔繞道有助分流,減輕擠塞,可惜本港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原定明年落成的中環灣仔繞道也不例外,到底何時通車,當局也說不出究竟,反而一味以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轉移視線。正如有人指出,電子道路收費只會增加職業司機成本,對減少車流量作用輕微,當局捨本逐末,隨時適得其反。

一節見則百節知,本港社會問題千頭萬緒,三隧問題只是冰山一角,「五鐵總遲、橋路不通」才是最大隱憂。儘管延誤逾年的港鐵觀塘延線終於落實十月通車,但其他鐵路及基建一延再延,尤其是高鐵及港珠澳大橋落成無期,勢必導致香港競爭力無以為繼,邊緣化危機日甚一日。香港陷入路路不通的亂局,說到底是港府無能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