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天下:月薪兩萬與空巢青年

北京青年據云正為一篇叫「月薪兩萬生活指南」的文章嚮往不已。文章描述月薪兩萬元的高階文藝青年在北京的一日,譬如在鼓樓附近晨跑、在四合院吃早餐、在天台上喝着啤酒看夕陽等。不少人批評這篇文章,但不可否認,月薪兩萬元是打工仔階層的一個分水嶺,也讓這部分人擁有截然不同的價值和生活方式。

實際情況又如何?學者羅振宇指出:「二十年前,在西單的天橋上,我看到下面長安街的車水馬龍,我可以自信的對着長安街高喊:北京我來了,我一定可以在北京擁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房產,自己的家庭。二十年過去了,今天的年輕人又有幾個有這份底氣對着北京喊出這樣的話呢?」

一般的年輕「科技達人」,他們也是月光族、蝸居族,在他們身上看不到年輕人該有的朝氣,而是一種來自生活重壓的疲憊。即使像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她因發現青蒿素可治療瘧疾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她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笑說:「這點獎金還不夠買北京的半個客廳吧?」屠呦呦獲得四百萬瑞典克朗,折約三百七十萬港元,竟然也有此嘆!莫言獨得諾貝爾文學獎,獎金約七百五十萬元人民幣,他笑說想在北京買套大房子,後來有人提醒他:五萬多一平方米,七百五十萬元也就是一百二十多平方米。莫言說,微博上很多人調侃他:寫的作品魔幻,買房還是要回歸現實。

現實如此殘酷,你叫年輕人如何活得有朝氣?北京如今流行「空巢青年」,指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獨居、租房的年輕人。他們在離開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之前,都要經歷一段困難時期,依各人的能力而各有不同,依老朽看,起碼好過宅男、伸手一族。有網民戲謔空巢青年: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寂寞,但過的是自己的生活,還是值得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