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減廢徒口惠 垃圾圍城在眼前

港府近年推出的減廢政策不少,從十年環保藍圖到擴大垃圾堆填區,從垃圾徵費計劃到新設計垃圾桶,看似動作多多,其實虛有其表,加上有法不依,對源頭減廢及循環再造又光說不練,結果造成今日垃圾圍城的不堪局面。

有政黨最近巡查天水圍上白泥、流浮山及洪水橋一帶,發現滿載電子零件的貨車絡繹不絕,肆無忌憚地傾倒包括舊式電腦顯示屏在內的電子廢料,觸目驚心。無獨有偶,美國環保組織用一年時間追蹤二百件有毒廢棄電子產品,發現六十六件離開美國後,五十五件入境香港,足佔總量的八成。截至本月初,仍有三十七件電子廢料留在本港,反映香港已由電子廢料中轉站淪為洋垃圾接收地,情況令人憂心。

過去內地因為經濟發展需要,一直從歐美進口大量洋垃圾提取再生資源,香港成為中轉站可謂公開的秘密。然而隨着內地環保意識提高,當局對洋垃圾的進口標準愈收愈緊,有毒衣物、電器電子垃圾和廢膠固體廢物均被禁止入境,不法商人遂將拆解工序由內地移師本港。單就電子廢料而言,現時每日有五十至一百個電子垃圾貨櫃從美國來港,以一個貨櫃約二十噸計算,即每日最少有一千噸廢料湧港,不可謂不誇張。回收工人拆解當中有用的金屬後,便將廢料運往堆填區甚至非法棄置,過程中釋出難以分解的有害化學物,嚴重污染土壤和水源,後遺症深遠,所有市民都不可能幸免於洋垃圾之害。

眾所周知,發達國家一向採取以鄰為壑的不道德策略,將有害垃圾轉移外地,接收洋廢料的多是第三世界國家,當中只有香港屬於先進城市,如此「全球唯一」簡直羞恥。其實,香港處理洋垃圾並非無法可依,例如《廢物處置條例》便規定除打印機外,LCD顯示屏及舊式CRT顯示屏均屬受管制的化學廢物,進出口必須得到許可。問題是環保署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過去五年一張許可證也沒有發出,致使電子廢料依然如入無人之境。

除了洋垃圾入侵,香港流行消費主義,導致人均製造固體廢物量冠絕全球。而海洋垃圾問題亦不斷惡化,港島南區石澳鶴咀「垃圾灣」就是其中一個黑點,雖然備受詬病,但問題至今無改善。近日大埔、屯門、天水圍等地亦揭發非法傾倒建築廢料形成的「泥頭山」,對附近居民構成安全威脅,當局竟然將頭埋在沙堆,不是坐視不理,就是要求當事人簡單加固了事,埋下無窮後患。

的確,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但只要多管齊下,減少垃圾完全可以做到。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都積極推動廢物回收、循環再造,在源頭減廢上獲得顯著成效,創造大量職位及經濟效益,真正變廢為寶,反觀港府連垃圾分類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對回收業的支援似有還無,最近環保署更決定終止資助環保園塑膠資源再生中心運作,足證當局搞環保不過葉公好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