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天下:校長不要只盯着塔尖

清朝兵部主事姚學塽學問淵博,品德尤其高尚,他在北京做官四十年,住在破廟裏,不帶家眷,猶如窮困潦倒的旅人。姚學塽極為讚賞魏源(晚清思想家,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魏源要拜姚為師,姚不允,辭道:「你他日定然在我之上,我又如何為你之師?」魏源道:「師學識淵博,又具極其寬容之治學之境,當為我之師。」姚說:「心在而已,何必如此斤斤而計?」

老朽忽然想起這則軼事,皆因有中學校長反對專門教導問題學生的群育學校東灣莫羅瑞華學校擬遷校屯門,這位中學校長反對的主因,就係怕群育學校的「問題學生」會影響到自己的學生,怕自己的學生「學壞」,佢又寫咗封充滿歧視嘅信畀立法會,力陳群育學校學生需要一個遠離人口密集及避免引誘的環境……

講來講去,一個從事教育嘅人,就係沒有「心」,有的只是「私心」。一九二四年,大儒梁漱溟離開北大,有人問他原因,他說,因為覺得當時的教育不對,先生對學生毫不關心。梁漱溟認為,作為老師,應與青年為友,所謂友,就是幫他們向前走,教育應當是着眼一個人的全部生活,而領導他走人生大路,於身體的活潑、心理的樸實為至要。

對於有「問題」的學生,不正正是更需要關懷及用心去教導嗎?否則教育的意義和使命在哪裏?一個社會的結構就如金字塔,每個人都是砌成金字塔的一塊磚,只是有人在塔尖,有人在塔腰,有人在塔基;所處的位置不同,所承擔的功能自然不一樣。教育的本質,應該是激發、釋放每一塊磚的潛能。遺憾的是,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大多數太短視,他們一直盯着塔尖上的磚。

教育的目標在未來,為師者就是要用心把學生帶向光明的未來。校長,請把目光放遠點,心胸開放點,教育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