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水貨弄巧成拙 政治化自食苦果

一年前的今日,中央政府順應港府要求,將深圳居民來港「一簽多行」政策調整為「一周一行」,希望緩解困擾本港的水貨活動。一年後的今日,水貨活動依然猖獗,但旅遊、零售業卻步入寒冬,整個市道比沙士時期更差。反水貨未能收到預期效果,反而拖累各行各業以至整體經濟,可謂弄巧成拙。

入境處最新數字顯示,截至上月底,訪港內地客較去年同期減少百分之八點六,而持個人遊簽注訪港的內地客更暴跌逾五成七。問題在於,內地客減少了,不代表水貨問題因而消失,更不代表中港矛盾有所緩和。可以見到,上水一帶水貨活動仍然十分嚴重,不同的是,過去許多水貨客是內地人,如今大多是本港市民和南亞假難民。根據差估署公布的最新數字,上水區店舖租金今年逆市上升一至兩成,而在水貨活動集中的街道,舖租六年內狂升四倍,部分舖租較尖沙咀的傳統商業區租金高出一倍。在整體樓市向下調整的環境下,北區商舖租金不跌反升,反映水貨活動依然旺盛。

一周一行政策未能紓緩水貨問題,其實並不令人意外。正如本報一早指出,有因必有果,只要內地存在食品安全及產品質量問題,水貨活動就不可能消失,即使內地水貨客減少,也會有其他人來填補這個真空。事實上,現在不僅多了本港市民從事水貨活動,更有不少南亞假難民充當水貨生力軍,一周一行趕走內地水貨客,招來假難民,可謂弄巧成拙。最諷刺的是,一些打着本土、港獨旗號的激進人士對內地客極盡羞辱之能事,又是罵人又是踢篋,又是光復又是驅蝗,但對於南亞人蛇充當水貨客,他們卻視而不見,見而不理,這到底是雙重標準,還是欺軟怕硬?本土派熱衷「窩裏鬥」,不正是柏楊所諷刺的中國人的劣根性?

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一周一行損害香港自由市場形象,加劇中港矛盾,趕走真正的旅客。香港愈來愈政治化,內地客望而生畏,導致肥水流向外人田,受益的是日本、南韓等地的旅遊業及經濟。一損俱損,香港旅遊業由盛而衰,其他服務性行業也被拖累,零售業已連續多個月下跌,今年二月份零售總銷貨值更創下十七年來最大跌幅,許多行業掙扎求存。連大財團也感嘆香港經濟二十年來最差,問題之嚴重可見一斑。

說到底,水貨活動作為一種原始的貿易方式,一直被視為基層市民的謀生手段,有關現象全世界都存在,香港作為一個自由港,更不可能禁止。當初港府屈服於激進團體及政客的壓力,要求中央取消一簽多行,最終事與願違,適得其反。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隨着旅遊及零售業日走下坡,有人又反過來要求內地開放更多個人遊城市,打救香港經濟,這根本是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