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知秋,消費者信心指數是預測經濟走勢及消費趨向的先行指標,指數高低往往直接反映經濟強弱。近年香港經濟低迷,市道不振,正是消費者信心指數每況愈下的主要原因。
一項關於兩岸四地今年首季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顯示,以二百分為滿分,香港整體只有八十點八分,較上季下跌二點二分,成為包尾大幡,反映信心嚴重不足;內地、台灣及澳門則分別排一、二、三位。在眾多項目中,香港消費者最擔心的依然是購買房屋,信心指數僅六十四點五分,雖比上季升逾一成,但仍是兩岸四地中最低的;在經濟發展及就業狀況方面,信心指數均明顯下跌,反映港人對經濟前景不樂觀。
這個調查結果可謂意料中事,早前有富豪慨嘆香港經濟二十年來最差,沒有一個行業好,已足以說明一切。別的不說,看零售數字就知道經濟形勢是何等嚴峻,二月份零售銷貨額較去年同期大跌百分之二十點六,已連跌十二個月,更是一九九九年一月以來最差,今年首兩個月合計銷貨額按年下跌百分之十三點六。二月份本是農曆新年傳統消費旺季,零售銷貨額不增反跌,而且比○三年沙士時更不堪,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信心指數怎麼可能不跌?
有經濟師警告,香港目前的經濟及金融狀況較當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更脆弱,若環球美元債去槓桿,早前流入的熱錢流走,香港將面對巨大壓力。這顯然不是杞人憂天,最近各大行紛紛調低今年香港經濟增長預測,國際評級機構更相繼將香港評級展望由「穩定」降至「負面」,意味着經濟前景隱憂重重,外圍稍有風吹草動,香港都勢必受到衝擊,隨時重演當年的悲劇。
見微知著,市建局首個資助出售房屋「煥然壹居」反應冷淡,不少中籤者放棄揀樓,恰恰反映消費者對前景缺乏信心。雖然美國加息等原因令本港樓市出現調整,但對於基層市民來說,安居樂業依然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房屋問題解決不了,消費信心也就無從談起。
當然,香港問題千頭萬緒,除了經濟方面的困擾,社會紛亂亦是影響消費者信心的主要原因。近年香港愈來愈政治化,以致爭拗不絕,內耗不休,許多經濟及民生議題受到阻撓,加上激進組織不斷趕客,一時驅蝗,一時鳩嗚,將旅遊業拖入寒冬,從而連累整個消費市道。近年吉舖處處,連跨國企業也難以立足,營商環境之惡劣可見一斑。
最諷刺的是,早前有項調查指香港有錢人愈來愈多,平均一百二十四人便有一位千萬富翁,平均十個人便有一位百萬富翁,是全球富人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但與此同時,香港人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卻是兩岸四地中最低的,兩者形成鮮明對比。怕只怕低處未算低,如果經濟形勢繼續惡化,政治紛爭持續不斷,消費者信心指數只會進一步下跌,不知伊於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