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日前訪美與奧巴馬會晤,談到中方願同美方共同努力,爭取早日達成「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簡稱中美BIT)。也許很多人沒留意,中美兩國早於二○○八年便就這一協定展開談判,前後經過二十多輪會議,歷時超過七年,崎嶇情況與中國當年申請加入WTO不遑多讓。
這個協定,目的是放寬彼此市場的准入限制,建立更透明開放的規則。如果雙方都肯降低投資的門檻,不僅有利美國經濟增長,也符合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方向。須知道,內地改革開放初期主要吸引外來投資,但隨着經濟不斷增長,現時內地企業已在積極走出去。早期中美雙邊投資的比例,美方佔七成五,中方佔二成五;發展到近年,這一比例已經逆轉,中方對美投資是美方的三倍有多。
無可否認,談判過程中出現了不少雜音。美方擔心中資企業進入損害本國企業的利益,中方則憂慮市場進一步開放可能帶來難以承受的代價。因此,雙方都是小心翼翼,以致談判進展緩慢,直至習近平去年九月訪美,雙方才就中美BIT達成重要共識,再經過半年來的溝通,不少障礙陸續清除,談判已經進入快車道,包括中美初步交換了負面清單出價。
當然,中美BIT協定仍有很多細節有待解決,例如美國希望內地開放更多過往限制外資投資的領域,包括網絡、文化、教育、金融和醫療等範疇;中方則希望美國在高科技、能源等領域,不要為中資企業的投資設置關卡。顯然,雙方都明白協定若能達成,對大家都有好處,只是過程中少不了討價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