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藏息於民 助港鐵減車費

俗稱「可加可減機制」的港鐵票價調整機制,自二○○七年實施以來一直被批評「只加不減」及加幅過高,引發港府早前高調要求港鐵公司提前一年檢討機制,並期望新機制可於二○一七年實行。其實港鐵主席馬時亨早於年初上任時,曾建議由作為港鐵大股東的特區政府,透過撥出從港鐵收取的股息補貼票價,實行「藏息於民」。有熟悉港府財政及港鐵營運的人士分析指,這個「打政府荷包」的方案有多個好處,包括有利乘客之餘又不會損害港鐵股民利益,有較大機會獲股東大會通過;而港府亦可用港鐵股息成立補貼票價基金,除港鐵外同時補貼巴士、小巴、渡輪等公共交通服務。本報推算若將上年度所有股息用作補貼港鐵及專營巴士票價,車費有望大減約兩、三成!

政府統計處上月公布去年十二月的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加上去年十二月的通脹率,代入可加可減機制的方程式運算之後,得出港鐵今年六月將可加價百分之二點七。港鐵連續第七年在有可觀盈利下加價,再次惹來機制只加不減的批評,多個政黨及關注團體促請港鐵凍結票價及增加優惠。

按盈利減價 弊多於利

熟悉港府財政及港鐵營運的人士向本報分析,現行可加可減機制本身就有問題,因票價大致是按通脹調整,即本港重現通縮時才有望減價,但通縮出現即經濟已很差,無人會希望出現。對於有學者建議調整可加可減方程式,加入或剔除某些數據或調整其比重等,分析指這類「小修小補」建議在政治上難以過關,實際上市民得益亦有限。「加加減減、修修補補,最後都係加價,只不過加少零點幾個百分點,咁樣市民唔會收貨。要求有根本性嘅改動,要真正令市民受惠,否則只會繼續每年都拗一次。」

對於有政黨建議按港鐵盈利多寡降低票價,分析認為是弊多於利。首先該建議是變相懲罰經營良好的公司,「你做得愈好,就罰你愈重」。再者車費只是港鐵整體收入的其中一部分,現時票價要靠物業管理、租金及廣告等其他收入補貼,若港鐵無法維持合理盈利,肯定要大增票價或者減少購買新車,影響行車準時甚至安全性。最重要的是,票價調整機制當年是經港鐵股東大會通過,若要修改也需經股東大會批准,若港鐵盈利及股價跟隨票價下跌,勢難以獲大多數小股東支持,「如果方案最後畀股東大會大比數否決,就真係唔知點算。」

其他公共交通也應受惠

分析指出,港鐵上年度要向港府支付合共八十六億元,當中約四十六億元為股息,若港府願意將該等收入撥作補貼票價,便既能令市民受惠,又不會影響港鐵的營運及盈利能力。分析更建議,港鐵股息不應只用作補貼港鐵票價,巴士、小巴、渡輪等公共交通服務也應能受惠,其一是可令更多市民得益,其二是若只得港鐵減價,港鐵車廂勢進一步逼爆,並會引起其他公交服務提供者反彈。「紅隧點解塞車,就係因為平!港鐵減價其他冇得減,巴士公司會抗議,小巴司機更加會上街。」

公帑補貼公共服務有先例

至於港府會否願意放棄每年數十億元的股息收入?分析指港鐵總市值現時約為二千二百億元,港府作為大股東佔約一千四百億元,若港鐵因被迫減票價而盈利大減,股價勢必大跌,港府資產損失動輒數百億元,影響遠大於每年少收入數十億元股息。而政府以公帑補貼公共服務,亦早有先例,包括補貼離島渡輪航線,以及最近以港鐵特別股息補貼高鐵工程超支等。「政府以前好興話『藏富於民』,點解『藏息於民』唔得呢?」

記者李彩荷、潘嘉寶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