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發展經濟淪為空談

發展經濟為改善民生提供物質及財政基礎,應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殆無疑問。回歸後政府在促進經濟方面成績並不明顯。董建華時期多講經濟要轉型升級,最後不了了之,曾蔭權則無為而治,後來受到金融海嘯的衝擊,臨急抱佛腳,推出所謂「六大優勢產業」,現在也所剩無幾。

回歸快二十年,本港經濟還是依靠金融、物流、旅遊及商業服務,始終未能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梁振英雖然有心卻無力。以創新科技為例,一波三折,用了三年時間,真的是好事多磨,才能突破立法會這道天塹,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實在蹉跎歲月。

去年起政府配合國家宏觀經濟大戰略,在協助「一帶一路」的推展過程中,也想分得一杯羹。梁振英與曾俊華不斷釋放正面訊息,視之為香港的新機遇,問題是除了金融與基建等資金密集及擁有高新技術與人才優勢的大財團得益之外,中小企則難以得益,遑論基層市民。

去年的財政預算案,提到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可以發揮金融商貿和航運中心的作用,為「走出去」的內地企業,在金融、法律專業、國際市場投資、跨境貿易結算、資產和風險管理等等提供服務,然而,市民並不了解香港經濟與社會可以獲得甚麼好處。

有趣的是,據說第四份施政報告會公布設立一個五億元的農業持續發展基金,以體現政府支持本地農業現代化,漁農業佔本地生產總值不足零點一個百分點,可以說得上是聊勝於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