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行政吸納政治」變格版

區議會選舉結束,本土、傘兵這些政治新世代、年輕人冒頭登場,CY就以第一時間向他們招手,肯定他們的參政,要把他們吸收到政府各諮詢組織架構。CY說政府一向是「用人唯才」,不管「政治立場如何」。林鄭月娥也說,區議會是政府的施政夥伴。CY和林鄭這套說法的「管治理念」,就是當年港英政府實施的「行政吸納政治」,把社會各界的「政治精英」招攬到政府組織或諮詢架構中來,讓他們成為建制中的一分子,化解掉「政治對行政的衝擊」,天下英雄為我所用。

不過,那時沒有民主普選,「政治精英」入局都是政府指定和委任的,誰是「政治精英」、誰「有資格」入局,都由政府官員甄別。那些「不太聽話」、「不識做」、「個性太強」、「主張怪異」的,政府是不會感興趣的,有些「社會地位、影響不夠」的人,政府也不會把他們當回事。

港英政府「行政吸納政治」的最高峰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為了拒絕交還香港,增加英方的談判資本,港英政府委任了不少「黃皮白心」的「本地精英」進入行政局、立法局、市政局及各種諮詢機構,讓他們「代表民意」,建構了一個「三腳櫈」格式,提出「動議」,中英兩國任何談判解決香港問題的議案,在簽署之前都要先拿到立法局辯論通過。這就是當年港英政府「行政吸納政治」要發揮的最大作用。

九七後,主權回歸,港英政府成了中國特區政府,立法會部分普選,區議會已全部普選。香港政治精英參政的途徑有了很大不同,誰是精英,誰能入局,不單是政府說了算,而是選民也說了算。

政府失去了很大一部分「行政吸納政治」的主導權。因此,民選議員對政府的招攬及所謂夥伴關係大概不會領情,不稀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