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補貼置業的政策考慮

上個星期團結香港基金會發表了有關補貼置業的建議,由於該會是由前特首董建華先生牽頭創立,其建議自然受到各方人士的注目,因為這個建議無論落實與否,其政經的含意都惹來無限遐想,可以這樣的說,這個建議反映了目前房屋問題的複雜,任何建議都會引來各種各樣的聲音。

問題複雜 不易解決

香港房屋問題由來已久,從戰後的居住問題,到了今天的劏房問題,在七十年間可說是從未停止過。事實上今天香港的房屋問題比戰後的複雜,從前是講求有瓦遮頭,到了今天還要考慮居住上的種種,這不是說我們的要求過分或是不對,而是當社會進步而人們的要求自然向上,問題只會更複雜。房委會努力了數十個年頭,可是到了今天還是無法徹底將公共房屋這個問題解決,問題的複雜性不是如坊間想像般這麼簡單。在一個複雜的房屋問題上,團結香港基金會的建議也無法解決整個房屋問題,這個建議的針對點在補助市民置業這個層面上,引伸出來的討論自然是集中在這個建議的細節和公平性,偏偏在政策層面上的討論卻是不多,這是在一項重要建議的討論上的不足。從政策方向來說,這個建議是補貼市民置業,而且要購置的是公共房屋。在考慮點上,可以分為:一、補貼;二、置業;三、公營房屋,要詳細討論也應在這三個切入點。

首先,這是一個補貼方案,以補貼方式來達致一個政策目標,潛台詞是目前市場力量根本不可能完成政策上的要求。在這方面我們要明白,在自由市場的前提下,政府的角色應是建立一個完善的市場秩序,而不是去干預市場,這是作為市場經濟的香港一貫奉行的思維。但這並不代表政府以不作為來應對任何事情,當市場失效之時,政府的干預也有其依據,可是問題是市場是否失效和政府的干預是否到位。要補貼市民置業,等於說置業已是遙不可及,需要政府的幫忙,這也間接的向社會宣布,以現時的社會狀況,大多數人是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去置業,政府補貼是唯一出路。這是否一個解決房屋問題的方案?抑或是在解決不了房屋問題而產生的一個補助機制?當中不無爭論。

界定資格 是個難題

其次,這是一個置業的建議。在房屋問題上,市民當然希望擁有自己的房產,但購房是房屋問題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目前有不少低下階層居住在環境欠佳的居所,這個情況當然不理想,但說到要增加居住成本來改善居住質素時,這些居於次等居住環境的低下階層都有難處。團結香港基金會的建議是置業,可是即使有政府的補助,這些低下階層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供款,卻是另一個大問號。有學者粗略算了一下,即使有政府的補貼,以現時建議的方式,每月的房屋供款也要七千元以上。對真正的低下階層,每月七千元的供款並不輕鬆,對他們來說,燃眉之急是盡快遷上公屋,置業是另一個層次的考慮。所以我們也要弄清楚,這個建議不是完全解決房屋問題,而是提出有關置業難的一個解決方案。

第三,這是購置公營房屋。建議中的未來公營房屋不分公屋或居屋,而是一律當出售公營房屋方式交付給市民。問題是,這變相是給了一個全民參與的丁權遊戲。如何界定合資格人士已是一個難題,可以合資格購置的人士數目不能太少,否則有違政策目標,可是訂立門檻若是寬鬆的話,必定會助長申購意欲,到時候也會變成滿十八歲便合資格的申請人大幅增加,另一種形式的「丁屋」會否出現不無可能。

所以說到房屋問題要小心研判,從來訂立政策都是出於良好意願,執行時往往才發現魔鬼總是在細節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