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利益須平衡 醫委改革此其時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笑話,有外國名牌醫生想來香港淘金,在參加本港醫委會的考試時,考題是他從未接觸過的「香港腳」問題,結果自然是名落孫山,打道回府。雖是笑話,但本港醫界一再被批評為了自我保護,對境外醫護人員來港工作採取包括嚴苛考試在內的種種限制措施,這種將小圈子利益置於公眾利益之上的做法,早就備受詬病。

眾所周知,立法會建制及泛民一向勢同水火,然而雙方在改革醫委會組成方面竟然達成共識,實屬罕見,由此可見民心向背。事實上,本港公共醫療千瘡百孔,公院前線人手「十個茶煲六個蓋」的問題存在已久,儘管當局近年增加醫科及護士學額,並推延退休年齡,但由於公院資深人手不斷流失到私人市場,人手荒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造成病人求診排隊時間愈來愈長,引起怨聲載道。本來,引入境外人手可以彌補不足,問題是醫委會對境外人員來港執業採取諸多限制,多年來能通過考試者寥寥無幾,這不能不令人質疑是奉行保護主義,而港府對有關問題長期坐視不理,同樣難辭其咎。

另一方面,本港醫療事故層出不窮,無奇不有,然而不管醫護人員如何犯錯,不論犯錯性質為何,醫委會總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未能符合公眾期望,與其說是懲罰,不如說是變相縱容,「醫醫相護」的嫌疑濃得化不開。醫界過度自我保護的後果,除了罔顧病人利益,除了醫療事故愈演愈烈,還造成整體水平的下降。馬尼拉慘案倖存者易小玲的遭遇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在本港醫院做手術二十多次都不成功,到台灣僅接受一次手術就露出久違的笑容,兩地醫術水平高下立判。

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香港是高度自由開放的市場,許多行業都參與全球競爭,這正是香港的成功之道,只有少數專業界別例外,過度保護既不符公眾利益,長遠也有礙整個行業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改革醫委會的呼聲高漲也就不足為奇。目前醫委會是由二十四名註冊醫生及四名業外人士組成,這種組織結構,注定是保護醫界利益,少數非業界人士發揮不了制衡作用,充其量只是點綴。有立法會議員計劃以私人草案的方式改革醫委會的組成,將非業內人士增至八名,雖然這不足以改變業界人士獨大的局面,但至少可以引入更多的非業界聲音。由於草案獲得跨黨派支持,有望通過分組點票,意味着醫委會改革勢在必行。

不過,有關草案最終能否通過,尚有不明朗因素。根據《基本法》規定,立法會議員提出的私人草案,不得涉及公共開支、政治體制或政府運作,一旦觸及有關內容,必須先取得特首書面同意才能提出。但怎麼說都好,加強醫委會透明度及問責性,降低外來醫生執業門檻,既是民意所向,也是大勢所趨,港府有無改革的魄力,醫界如何平衡公眾及業界利益,人們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