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考察新猷

被譽為「亞洲四小龍」的香港及新加坡,經常被相提並論,由經濟到環保,兩地亦不時被比較。究竟近年致力於環保項目的新加坡,在資源再生方面會帶給港人甚麼反思?有團體近日帶領一批中學生出走新加坡,深入探討當地的水資源、能源減耗、城市綠化規劃、生物多樣化及建築廢物轉化等不同環保範疇,學生將分析有關環保配套於香港應用的可行性,並展開為期十個月的巡迴演講。

港生反思水資源政策

「如果放番落香港,城門河、啟德河又可唔可以做儲水水塘呢?我哋係咪都有條件做到呢?呢啲都係同學睇完新加坡情況之後可以反思嘅地方。」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首席講師侯智恒博士多年來擔任團長帶領學生到極地考察,今年轉戰到新加坡,與著名香港女探險家李樂詩博士及二十三名學生參與由仁愛堂舉辦的環保城市探索之旅,思考將新加坡的環保項目帶回本港,由新生代帶領發展可再生資源。

團隊到訪新加坡的濱海堤壩及新生水展覽中心,考察新加坡的雨水收集、淡水進口、新生水和淡化海水等,參考該國為逐步擺脫依賴鄰國馬來西亞供水,所發展的「國家水喉」項目;反觀本港多年來至今仍依賴內地單一原水水源東江水供水,而東江每年對港供水量佔全港用水總需求量差不多七至八成。

侯智恒表示,每當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遇到爭拗時,對方便會拿供水作籌碼,「香港或會遇到同樣情況,同學親自了解咗新加坡『國家水喉』項目後,香港係咪可以開始諗吓點做呢?」

環保路艱 教育「落藥」

「『環保』兩個字人人都知,但真正實行嘅人唔多。」李樂詩坦言,本港環保路難行,必須要在教育方面「落藥」,寄望有志投身環保行業的高中生透過今次體會,作為推動者把環保訊息傳開去,「動物、植物、空氣、建築物等,有好多環保議題等緊我哋去解決,好似全球暖化,內地就有缺水危機,我哋一定要未雨綢繆,將眼光放遠。」

考察大使亦參觀了集再生能源建築設計及園藝於一身的濱海灣花園、東南亞首座完全採用太陽能及零耗能技術的建設局專業學院,深入了解綠色城市。

文:周詠欣/圖:甘偉倫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