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萬里生榮死哀 東興敬陪末座

俗語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之說。近月有兩位原中共高層人物逝世,在中央黨報《人民日報》的報道上,卻差距之大,出人意表。

汪東興在二○一五年八月二十一日逝世。《人民日報》當日在第四版左下角不顯眼的地位刊登只有四行字的訃告。

汪雖生榮 不能死哀

萬里在二○一五年七月十五日逝世。十六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訃告,佔四分之一以上的版面。然後二十一日在頭版報頭右側刊登二十二日將火化的預告。再在火化之日,在頭版頭條顯著刊登遺體火化、並有在京六位常委前往送別的消息。

論黨內地位,汪東興是中共中央九屆政治局候補委員、第十屆政治局委員、第十一屆中共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屆失勢,降為中央候補委員的最後一名。

萬里則在中共黨的十二大進入政治局、當過兩屆政治局委員。雖然曾任全國人大委員長,是中央四巨頭(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人大委員長、全國政協主席)之一,但並未進入中共中央核心(政治局常委)。至於汪東興,雖然「生榮」,但不能「死哀」。大家都知道,這是汪東興一直追隨華國鋒的「兩個凡是」路線,與改革開放以後的鄧小平路線格格不入。而萬里則是鄧小平路線的堅決支持者。

但是新華社的訃告還算客氣,仍然稱汪東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

更標出他曾任「黨的重要職務」。既然如此,規格卻是小得很容易令人漏眼。不明歷史的讀者,對訃告與其「黨的重要職務」不相稱,也許會覺得奇怪。

內地對各級領導人的稱呼、出席活動的座位,報刊報道的規格,無論生前死後,都有嚴格規定。汪東興的這段訃告,內容與規格的矛盾,可以說是一個例外。

經歷不同 起落也異

汪東興一九三○年參加革命,曾參加長征,擔任紅軍連指導員,團騎兵大隊指導員,並長期在衞生、醫院部門擔任政治工作。如任永坪醫院黨總支書記、軍委衞生部政治部副主任、陝甘寧邊區醫院副院長、政委,八路軍軍醫院、白求恩國際和平總醫院政委。一九四四年後擔任中共中央社會部三室副主任、二室主任。從此,進入中共中樞機構的保衞工作,一九四八年後任中央警衞處處長。

解放後便一直是中央保衞工作領導人。一九五三年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警衞局長,並一度擔任公安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可以說是中央保衞工作的最高領導人。

汪東興出身警衞局,是毛澤東的貼身侍衞。論對革命的貢獻,當上黨的副主席,並非名至實歸。大起大落,事出有因,今能享百齡,也可算善終了。

萬里參加革命稍遲,一九三六年入黨,在魯西地區從事敵後工作,曾任八路軍分區政治委員。解放時任南京部軍管會財委副主任,後擔任中央城市建設部部長。五八年轉任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不是第一書記)兼副市長,又調中央擔任鐵道部部長,再轉任安徽省委書記、國務院副總理,最後擔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可說是地方和中央的工作經驗都十分豐富。

萬里和汪東興兩人,經歷不同,起落也異,但都能享百齡高壽。

萬里緊跟時代發展,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當然歷史留名。汪東興雖然落後,但未有大罪過,因而得安享晚年,算是享受當前摒棄鬥爭哲學之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