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發展須平衡 因噎廢食不可取

發展與保育往往存在矛盾,如何取得平衡,成為一大挑戰。有八十年歷史的灣仔同德大押面臨拆卸改建命運,再次凸顯港府的保育政策天殘地缺。一方面,保育呼聲日益高漲,一方面,私人業權受到法律保護,港府沒有通盤保育政策和措施,爭議只會周而復始,沒完沒了。

同德大押是港島碩果僅存的街角弧形唐樓,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隨着典當業逐漸式微,新業主計劃拆卸改建,而且已得到城規會及屋宇署同意,詎料竟引起保育爭議。古物諮詢委員會日前維持同德大押三級歷史建築的評級,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無奈表示,保育要有取捨,亦需尊重私有產權,意味着同德大押難逃拆卸命運。

誠然,同德大押建築獨特,若最終無法保留,確實是一種遺憾。問題是,現行機制下,即使建築物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亦不代表一定可以保留,當年備受爭議的皇后碼頭雖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最終亦消失於推土機下,何況同德大押僅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須知古諮會的工作只是為歷史建築評級,沒有保護歷史建築免受清拆的權力,惟有港府把建築物列為法定古蹟,才能阻止業主清拆,但這又往往涉及賠償及法律等爭議,並不是容易擺平的事。

從過去的例子可見,如果賠償金額不高,爭議往往不大,○四年當局以五千多萬元收購甘棠第便是一例;而景賢里最終得以保留,也是業主同意政府以地換地的結果。相反,若業主叫價過高,港府便束手無策,例如何東花園一度列為暫定古蹟,但因為業主堅持巨額賠償,保育以失敗告終。

全港有一千四百多幢建築列入歷史建築名冊,其中七成屬私人物業,隨着樓市飆升,土地有價,類似同德押的爭議肯定陸續有來。業主為了避免私有產權受損,可能加快物業發展,一旦掀起骨牌效應,隨時會有愈來愈多列入名冊的建築物被拆卸改建,港府評級程序漫長,反而加速古蹟消亡。

毫無疑問,保育是大勢所趨,關鍵是如何取得平衡,歷史固然不能抹殺,因噎廢食也不可取。港府至今未能制訂一套完整的保育政策,也無法提供足夠誘因鼓勵業主保存舊建築,導致每當有舊建築被清拆便引發激烈爭議。歸根究柢,保育涉及各方利益,必須周全規劃,港府空喊保育口號,卻沒有配套措施,總是臨渴掘井,見步行步,不是以粗暴方法處理保育危機,就是聽之任之,怎能不令業主反感?又怎能不令市民不滿?

有人說,香港是「沒有願景的城市」。其實,以港府之短視無能,香港何止沒有願景,簡直沒有發展,沒有未來。近年社會風雨不斷,別說保育問題經常引發爭議,即使當局想拓土建屋,解決房屋問題也一樣寸步難行。說到底,保育和發展並非無法並存,端視當局是否願意承擔,有人提議成立保育基金,制訂完善補償機制,當局聽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