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院柳暗花明 創科局山重水複

港府成立創科局三度觸礁,而由港大前校長徐立之等學者牽頭的港科院則將在十二月初成立,令人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港科院成立後能否推動本港科技發展及產業多元化,各界不無期待,也不無疑慮。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主導的世紀,只有科技強國才能成為經濟強國。發展科技需要大量的配套工作,除了培養人才,亦需要成立相關機構協調推動,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科學院都是最頂級的科研機構,院士則是至高無上的學術頭銜。君不見亞洲四小龍中的另外三小龍都有自己的科研強項,亦成立了相關機構,如台灣有中央研究院,南韓有科學技術院,新加坡有科技研究局,唯獨香港沒有相關機構。不是說人有我有,但如果連相關機構都沒有,所謂推動科技發展也就成為空話。

在這種情況下,本港科技及學術界人士發起成立港科院,填補空白,可謂用心良苦。港科院創會院士有二十七人,包括六位前任或現任的本港大學校長、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各學科的成名專家,可謂猛人雲集,星光璀璨。港科院作為民間非牟利機構,主要功能是每兩年頒授院士,通過嘉獎優秀科研人員以推動本地科普教育,提升社會對科技人才的重視,同時為港府提供相關決策諮詢。由於港科院的運作主要依靠社會籌款,加上成員都是科技及學術界人士,沒有爭議性,所以各方樂觀其成。

不能不指出的是,港科院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一番挫折。十年前已有學者提出構思,可惜前朝曾蔭權政府反應冷淡,連何謂科學院都一無所知,簡直是夏蟲不可語冰,結果不少本港科技人才被外地網羅,有的成為外籍院士,形成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怪現象。直到本屆政府上台才對港科院開綠燈,創科署撥款三百多萬元資助其成立。港科院好事多磨,是前朝曾蔭權政府目光短淺、胡混度日的明證,既埋下今日房屋、安老、教育等爛攤子,也嚴重阻礙科技發展及產業轉型。

事實上,港府長期拿「大市場小政府」作擋箭牌,施政偏向大商家,導致產業發展嚴重畸形,如今香港最大的企業不是金融就是地產,與發達國家科技企業獨領風騷截然相反。地產獨大之下,香港營商成本高昂,造成百業凋零,扼殺了其他產業的生機,深圳近年湧現比亞迪、騰訊、華為、中興等科技業龍頭,而香港連一家像樣的科技企業都沒有,這是香港缺乏經濟動力、將保持多年的綜合競爭力第一桂冠拱手讓給深圳的最主要原因。香港再不奮起直追,差距只會愈拉愈闊。

栽下梧桐樹,才有鳳凰來。發展科技需要各方面配合,最重要的是港府須改變重商業輕科技的思維,有所作為,怕只怕現在社會高度政治化,港府施政寸步難行,創科局幾度胎死腹中,即使有港科院,也是曲高和寡,成不了大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