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等到頸都長 安居樂業成奢望

香港房屋問題不斷惡化,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但到底惡化到甚麼程度呢?從兩組最新數字可見一斑。一方面公屋申請人數突破二十八萬大關,創下歷來新高,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另一方面私人樓價及租金持續上揚,雙雙再創歷史新高。很明顯,這些「新高」的背後,正是無殼蝸牛的悲哀和無奈。

房委會資料顯示,截至今年六月底公屋輪候冊申請人數超過二十八萬二千,其中一般申請約十四萬宗,比三月底增加二千多宗,平均輪候時間由三點三年拉長至三點四年;非長者一人申請同樣超過十四萬宗,比三月底增加一千四百宗。單身長者申請人平均輪候時間亦由三月底的一點八年增至一點九年。

與此同時,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顯示,六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按月上升百分之零點七三,按年則上升兩成,這已是連續三個月上升,創下歷史新高;而私人住宅租金更連升十六個月,比去年上升一成,同樣創下歷史新高。

以上幾組數字看似不相關,其實都反映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房屋問題日益嚴峻。私人樓價高不可攀,遠遠脫離一般家庭的負擔能力,愈來愈多人被迫申請公屋,導致輪候時間愈拉愈長,所謂三年上樓的承諾早已淪為空談。尤其對於非長者單身人士而言,申請公屋難如登天,只能望天打卦,癡癡的等。

眾所周知,要疏導公屋輪候人龍,加快上樓時間,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供應,而這恰恰是最棘手的難題。儘管當局已制訂未來十年建屋四十八萬個單位的目標,其中公營房屋二十九萬個,可惜遠水難救近火,何況覓地建屋阻力重重,這個目標能否達到,也是一個很大的疑問。實際上,上年度可供編配的公屋單位只有二萬五千個,遠少於正常供應量,本年度雖有二萬三千個新公屋單位落成,加上一萬五千個回收單位,令可供編配公屋增至三萬八千個,但相對於龐大的公屋輪候大軍,依然是杯水車薪。而最近多個屋邨爆發鉛水危機,令人擔心影響建屋進度,實際供應量可能比預期還要少。

有人認為,隨着未來私人樓宇供應逐漸增加,美國又即將進入加息周期,樓價可能掉頭向下,將有助於減輕公屋輪候壓力。誠然,根據當局的數字,未來三至四年私樓供應量可望達到八點三萬個單位的歷史新高,預測樓市下跌的言論此起彼落,惟真實情況是否如此,只能拭目以待。近年看淡樓市的大有人在,有人甚至語出驚人地預測「細價樓三個月爆煲」,結果淪為一場笑話。由此可見,寄望樓價下跌以紓緩房屋問題,只是一廂情願而已。

正所謂,禁微者易,救末者難。前朝貪曾政府無所作為,坐視房屋問題不斷惡化,如今積重難返,尾大不掉,即使現屆政府有心撥亂反正,也無能為力。民生無小事,何況房屋問題不僅僅是民生問題,當安居樂業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社會怎麼可能安定?香港又怎麼可能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