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香港書展和文化沙漠

第二十六屆香港書展昨天圓滿結束。這次書展共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共五百八十多家參展商參加,不但打破歷屆紀錄,更鞏固書展作為亞洲頂級文化盛宴的地位。

過去香港總是被人詬病是「文化沙漠」,但是如果我們看到讀者在書展上的瘋狂購書,或許我們會有不同的思考。主辦機構還在展期舉辦了各式各樣的講座、分享會和工作坊,並同時開展「文化七月‧閱讀夏季」活動,務求促進和推廣香港社會的閱讀氛圍。

香港書展的成功,也帶出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市民在書展期間愛書好學,平日卻鮮有走進圖書館和書店的習慣。這究竟是香港的一種趁熱鬧文化使然,還是平日工作太忙沒空閒看書,只有等到像香港書展這樣節日般的活動才會走進書海,這實在是不得而知。難怪有作家疑問:香港人是不是一年只買一次書,這是非常有趣的觀察。

香港書店經營愈趨困難,記得以前從街邊的店舖搬上二樓書屋,繼而縮小面積苦苦經營。這當中固然有知識電子化,造成書本形態改變的因素。可是形成閱讀氣氛和習慣的思想、空間、務虛、時間、耐性等等土壤,在香港這個生活節奏快速和忙碌的社會,變得愈來愈小。文化的構建,沒有辦法用商業世界的業績評核來量度;而且知識的積累,還需要投入大量有形和無形的資源精力去呵護發展。

筆者不認為香港是個「文化沙漠」,但也不希望香港書展只是市民每年習慣參加的另一個年宵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