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天下:虎媽外另類現實

提起教育困境,有人指出,好多嘢係天生,有啲人學一世也不懂游泳,也有人學不了騎單車平衡,有人打籃球叻,有人踢足球醒,有人打桌球勁。

孩子們可分為學術型、半學術型和非學術型三類。要消除文盲,教育到初中就夠了;若是半學術型的孩子,就要給他們技術訓練,將來做中層技術人才;若是學術型的孩子,就要讓他們讀大學。若然社會資源如此分布,大家各得所需,孩子可以學以致用,社會便沒有咁多怨氣,「武」字不出頭,點會咁多「佔領」啊!

當然,現實又邊會有半斤八両咁理想啊!精英階層的一小撮,由於家境好,父母本身亦多專業飽學之士,自然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投放的教育資源足夠,加上環境嘅配合,一早已為孩子打造了通向成功之路。

事實上,愈是中產階層的父母,愈注重對孩子從小進行「協作培養」,想方設法讓孩子學習各種文化技能,以便為孩子積累足夠嘅文化資本。

然而,在中國,除了貧富兩極,教育的不公亦令人唏噓。有學者讀了《不一樣的童年:中國農民工子女調查》一書,發現「虎媽」之外另一種現實——農民工家中的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童年,連上學、與父母在一起,看起來最正常最基本的事,對農民工子弟而言,都是奢侈品。是以兒童的教育優劣,與其說跟父母的個體性差異關係更直接,不如說社會結構的作用力更強大。

這些處於社會邊緣的父母,其子女連「兩眼一睜,開始競爭」的機會也沒有,你說如何讓自家孩子擠進主流社會的精英層?這些留守兒童只能「自然成長」,也許他們擁有更多個人的娛樂和遊戲時間,可他們真擁有快樂童年嗎?一諗都叫人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