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合建克拉運河最近有新發展,據報兩國在廣州敲定運河專案,顯示動工指日可待。不過,消息傳出不久,中泰官方先後聲稱,這一項目與政府無關。言下之意,這只是民間操作,政府並無參與。
克拉運河位於泰國南部,與馬來西亞北疆十分接近,是馬來半島與亞洲大陸接壤的「咽喉」。按工程規劃,該運河長約一百公里,估計建造費用耗資二百八十億美元,需時十年。運河打通後,船隻從南中國海經運河便可直達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比現時取道馬六甲海峽至少縮短一千二百公里航程,可節省兩至三日的航行時間和減少能源消耗,令貨物運輸成本大大減輕。因此,航運界一直關注此運河能否成事,至於是兩國政府還是私人企業合作,並非重點。
去年四月初,筆者曾以題為《克拉運河利拓海上絲路》在本欄撰文,闡述該運河的興建對兩國經濟互利將產生的深遠影響,而且在中國「海上絲路」的發展藍圖之中,克拉運河會是極重要的一環。
一向以來,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也是全球最繁忙的航道之一。中國是能源進口大國,近八成進口的石油來自中東及非洲等地,當中又有近八成必須通過馬六甲海峽。所以,馬六甲海峽如果有甚麼狀況發生,後果之嚴重,不難想像。
如果克拉運河能夠興建成功,太平洋與印度洋間便可以多了一條通道,從而減少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這在經濟效益和戰略作用來說,其重要性可說不下於蘇彝士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