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作怪暈陀陀

看到四周景物在天旋地轉及「暈陀陀」,不少人會聯想到耳水不平衡,但亦有可能只是一粒肉眼看不見的「耳石」作怪。耳鼻喉科醫生解釋,耳石是從內耳負責平衡身體的半規管脫落的碎片,當這些小碎片刺激到神經線,便會干擾大腦發出錯誤訊號,引發「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而耳水不平衡除了會有暈眩徵狀,最明顯分別是病人會有耳鳴,亦會令聽覺受損。雖然BPPV不會對健康構成損害,但病人發病時應多休息,切勿駕駛,免生危險。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何志謙解釋,內耳有三條半規管連接耳蝸,是控制身體平衡的器官之一。當頭部受到撞擊,半規管內的黏膜會脫落,這些肉眼看不見、電腦掃描也找不到的碎片就是耳石。耳石會在充滿液體的半規管內流動,當接觸到一條傳送訊息給大腦的神經線,就會擾亂神經線傳遞的訊息。大腦會錯誤地指揮眼球活動,令人看到物件在旋轉,因而感到頭暈和惡心,通常在轉動頭部時發作。

暈眩求診 80%屬BPPV

何指出,BPPV一般在頭部受撞擊後一段時間發生,是最常見的耳朵毛病,因天旋地轉的暈眩而求診的病人,八成屬BPPV,耳鼻喉科醫生幾乎每日都接獲此類個案。醫生會協助病人轉動頭部,令耳石離開相關神經線,頭暈徵狀便會消失,毋須服藥。日常適當補充水分,減低半規管內的液體濃度,也可避免耳石停留在神經線上。

少攝鹽分 減復發機會

不過,若天旋地轉的暈眩伴隨有耳鳴及聽覺受損,則屬美尼爾氏症,俗稱耳水不平衡。何解釋,半規管內有兩種液體,由黏膜分隔,若半規管內的水壓過高,黏膜會破裂。兩類液體混合後亦可令神經線向大腦發出錯誤訊息,產生暈眩感。黏膜破裂後約需二至二十小時愈合,病人聽覺會漸漸恢復。但該病會復發,若經常復發更會逐漸喪失聽覺,病人須減少攝取鹽分,減低水分在體內積聚,甚至可能需服用去水丸,減低復發。

本報與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合作,推出醫療專題報道,每隔周五刊出。

HELP

Health Education for Lay Publi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