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自我邊緣化誰之過

香港被視作新加坡的競爭對手和比較對象,是永遠的「雙城記」。近年兩地競賽,在不少領域已決出勝負,香港逐步墮後,無復從前之勇。年輕一代缺乏憂患意識,對香港與中國關係的定位缺乏歷史的認知,加上對全球大勢的變化又不甚了解,香港步向邊緣化絕非危言聳聽。

本土意識冒起,是遲早的事,本來沒有大不了。但在政治組織有心把香港與內地的發展利益故意對立起來,通過煽情的手法,令年輕人要與內地割裂,劃清界線,走自我邊緣化之路,則實在令人擔憂。從「驅蝗行動」到「光復元朗」,激進派已非單純針對水貨客這麼簡單,而是劍指內地個人遊人士,進一步衝擊中港關係,做法危險。影響所及,旅遊業牽頭的服務業供應鏈大受打擊,威脅七十多萬工作人口的生計。

互聯網傳播訊息極快,加上內地網民數以千萬計,「香港不歡迎內地旅客」以至「香港歧視中國人」等負面消息觸怒內地民眾,令中港關係緊張,不利中港關係和諧發展,長遠令香港被邊緣化,最終利益受損,殆無疑問。

再如創新及科技局因為立法會議員拉布而無法成立,令香港這個金融中心及服務業盛行的都會缺乏創新科技的有力支援,無法進一步提升競爭力,有若自我閹割,做法荒謬。

佔領運動撕裂社會,意識形態的對立,導致政治爭拗無日無之,長此下去,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將一事無成。香港自我邊緣化,誰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