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凍飲 勤運動 幫身體「抽濕」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每逢春天就感到頭重重及嗜睡,都屬於「濕重」症狀。有註冊中醫師指,常吃生冷食物、飲凍飲、長處冷氣房和缺乏運動,會更易令身體積聚濕邪。加上春季潮濕,淋毛毛雨都可能會加劇濕重症狀;濕邪更可誘發手術或關節創傷的舊患,引發關節炎。有女生赴韓國工作假期時日日吃辛辣泡菜,激發膝關節舊患復發,醫師提醒如有傷患「前科」,應避免吃鴨鵝等濕毒食物,戒掉飲食惡習和多做運動「抽濕」。

春暖積濕氣 或患濕疹

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註冊中醫師潘侃傑指,天氣由冷突轉暖,身體就像剛從雪櫃取出的汽水會產生濕氣,當濕氣重又不能排出體外便稱作「濕邪」,可造成疲倦、頭重身重、下肢水腫、食欲不振、大便稀爛和心情鬱悶等,更有機會皮膚生濕疹。濕氣主要由脾胃處理,故脾虛者較易濕重。而香港處於華南,常受潮濕天氣所困,令脾胃更易積濕,如平日缺少運動,未能經汗水排走體內水分,加上常處冷氣環境、食魚生等生冷食物都易傷脾胃,令身體更積濕。

阻礙氣血 關節炎發作

內濕會影響經絡,阻礙氣血,導致手腳麻痹及關節炎,常見於長者。此外,關節曾受傷、動過手術的人都較易在春天患關節炎。曾有三十多歲的體育老師,每逢氣溫及濕度轉變,曾受傷的膝頭、髖關節都發炎,甚至痛到只能坐,不能打籃球,需用藥及施針去濕和舒筋活絡;亦有「九十後」女生曾動過半月板手術後,因濕氣加上吃辣致關節炎發作,需回港接受針灸。

潘侃傑指,治療濕重所致的關節痛,以袪風、除濕及舒筋活絡為主,可透過中藥、針灸、推拿、艾灸等方法醫治。中藥主要用宣木瓜、伸筋草、狗脊等藥材;推拿可針對脾經穴位,如小腿內側的陰陵泉、掌胃經的小腿外側近膝的足三里及下方的豐隆;針灸則可針對指定位置活氣血。他又說,濕重人士可煲蒼朮薏米排骨湯或牛大力五指毛桃豬骨湯,有補氣健脾及去濕作用;同時避免進食濕毒食物,如鴨、鵝、無鱗魚、杧果、榴槤等。

減少或預防濕重小貼士

‧避免進食生冷食物、如壽司、魚生、凍飲

‧多做運動排汗,少涼冷氣

‧避免吃濕毒食物,如鴨肉、鵝肉、無鱗魚、生果如杧果、榴槤

‧留意天氣,避免淋雨惹風濕,令濕氣進入關節

‧留長髮的人洗頭後要徹底吹乾頭髮,免濕邪走入肩膊位置

資料來源:註冊中醫師潘侃傑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