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情義濃農

落田義耕,與「農」同行!本港近年就土地的爭議不斷,亦喚醒市民對大自然及本港農業生存空間日益收窄的關注,有見本地不少堅持有機耕作的農戶欠缺人手及銷售渠道,有人自發為農夫義務耕作,他們除從協助農務中獲得辛勞後的滿足及快樂外,更為腳下的泥土重新定義。

本港近年在土地發展及保育問題上激發社會矛盾,爭拗亦凸顯本港在土地發展上的單一化,不少人選擇回歸自然去重新認識及探索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

「(租)土地方面我哋幫唔到手,但係農務上我哋就可以。」連同阿彬一行七人的義工團,當中有社工,有研究助理,一同前往協助一個人打理整個農場的鍾姨義務耕作。大家穿上水鞋、手執鐮刀,整裝走到田地去收割茅草,準備作覆蓋物之用。

有機農戶 欠銷售渠道

「農夫用環境友善嘅方式種植,但以小農家庭式經營,都幾吃力。」阿彬坦言,本地不少農戶均採用有機種植,不再使用化學除草劑、除蟲劑,改以人手除草,所需人力亦大增。

阿彬指,現時不少農戶的有機農作物欠缺銷售渠道,農戶主要依靠個人人際網絡出售農產品,而政府舉辦的農墟地點大多不便利農戶,「無車無人根本運唔到菜去賣」,或是農墟已由固有農戶佔用,其他農戶難以參與。「蔬統處有收菜,但就成日都會彈菜。」阿彬直言,政府蔬菜統營處「收菜」是其中一個銷售渠道,但蔬統處往往會以各種理由拒收農產品,令農戶出貨無門。

「工作實在 令人滿足」

「我哋幾個邊學邊做,加埋都唔夠鍾姨快!」七個都市人揮舞鐮刀時,均顯得有點雞手鴨腳,幾經辛苦割下的茅草,都不及有數十年經驗的鍾姨所割下的一半。大家彎腰低頭密密割草,沒有多姿多采的工作,卻有一種令人滿足的實在。其中一名義工阿熙坦言,「(耕種)係好實在嘅工作,做吓抖吓,都唔覺得辛苦。」

眾人及後將茅草紮好及搬到農地,並將茅草鋪放於種有薑的農地上為泥土保濕。辛勞一日,沒種出甚麼,但鍾姨坦言感激義工的幫忙,更以農場內的有機蘿蔔製作家鄉蘿蔔糕予義工充飢。認識土地的好方法,莫過於向農夫好好學習。

圖︰關萬亨

文︰胡蔣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