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經濟重質不重量 治污發展兩兼顧

今年北京兩會令人關注的一大焦點是,中國宣布結束了三十年高速增長的時代,開始步入經濟運行「中速增長」的「新常態」。

生態環境 瀕臨崩潰

總理李克強在剛剛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二○一五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下調至百分之七左右,這一指標不僅低於去年百分之七點四的實際增長率,同時也是近十六年來最低的經濟預測指標。將GDP增長目標設定為百分之七,一方面釋放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上行動力不足,以致發展明顯放緩的清晰訊號,另一方面亦凸顯北京當局希望轉變發展模式,「重質不重量」,不以犧牲環境和透支資源為代價,力求經濟持續穩健增長的良苦用心。

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二○一四年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六十三點六萬億元,雖然增長幅度降至百分之七點四,為一九九○年以來的最低增速,但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經濟增長的幅度依然名列世界前茅。

百分之七的增長目標說高也不高,說低也不低,可謂順應了當今中國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也符合海內外大多數人的預期。按照總理李克強的解釋,確定百分之七目標既要考慮「實際需要和可能」,還要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與經濟總量擴大和結構升級的要求相適應。

因此,為實現這一目標,經濟增長不能大幅滑落,只能向下微調,由高速增長調為中速增長,發展則由中低端水準邁向中高端水準。據專家測算,未來國家「十三五」規劃期間,只要保持百分之七左右的經濟增速,就可以實現兩個翻一番的目標。

事實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啟動改革開放起,中國經歷了大約三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創造了令人羨慕的「中國奇迹」, 並躋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奇迹」不可能無限持續下去,況且在「奇迹」的背後,付出的是透支資源、透支環境和透支健康的沉重代價,空氣污染、河流污染、土壤污染,癌症村遍布全國各地,讓人惶惶不可終日。如今,經過幾十年來的摧殘和破壞,神州大地早已滿目瘡痍,綠水青山不復在,霧霾毒氣罩神州,如果說生態環境已瀕臨崩潰邊緣,絕非危言聳聽。

陋習難改 談何容易

八千里錦繡河山淪為殘山剩水,這與執政當局好大喜功、只以GDP論英雄不無關係,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打造政績,不惜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結果政績樹起來了,官也升起來了,卻毀了家園、苦了人民,不但河流變色、土壤變質,百姓健康亦每況愈下。第五代上任後提出「不唯GDP論英雄」,要把改善民生等指標和實績作為官員的主要考核內容,可惜官場陋習難改,要制止「GDP總量高,官員升遷快」的定律,又談何容易?

經濟要發展不能只看速度,更要看重質素,這才是科學發展觀,也惟有如此才能合理調整結構,確保經濟健康發展。

今次當局將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百分之七,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中央從重視經濟高速增長,轉而追求「重質不重量」的經濟發展新思維。

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密不可分,總理李克強在今年政府報告中除濃墨重彩闡述發展經濟和社會民生外,亦高度重視環境生態問題,強調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政府要鐵腕治污,打好環境治理的攻堅戰。

問題是,當今二者矛盾突出,如何才能實現既可達致經濟增長指標,又能讓百姓過上「天藍水淨,山青地綠」的幸福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