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悲觀樂觀沒有分別

負責推動政改的譚志源局長表示,從民意和立法會議員的反應來看,與兩個月前對比都有緩和,甚至有轉好的迹象,故對於政改方案能獲立法會三分二票通過,由之前的極度悲觀變成審慎樂觀云云……其實,作為主責的官員,未必適合將個人感覺展現出來。因為在理論上,他的工作,就是要盡一切的努力,令到政改通過。如果連他也沒有信心,其他真心愛護香港、寄予厚望的人還會有信心嗎?

悲觀?很多人都悲觀,但他們仍然努力。對於政改,不少有心人一直以來都非常積極。儘管經過了去年的非法佔領,令社會走向了極端,大家仍然在人大的框架下,提出了不少切實而可行的方案。縱然在過程中受到走向極端者的批評,但隨心而發的勇氣,確實值得人讚賞。

此外,一些因情況改變而願意作出溝通的人,同樣面對着「轉軚」的批評,為的只是希望在夾縫中走出一條路,修補兩極化的關係,讓香港回復到大家認識的香港!他們的理性,或許會令原有的支持者痛斥,但對於很多站在中間、愛護香港的市民而言,這是負責任的表現!

對比這些人,政治圈內仍然充斥着很多為個人利益而樂於製造對立,將社會推向極端的人,用無所不用其極的方法,令到一些一直以來「想傾」或主張「心平氣和」的人,亦被迫時而「紮起頭巾」,時而「勇武抗爭」,失去原有理性論政之性格。

面對這個局面,悲觀也沒有用、懦弱也沒有用,畢竟局長的工作就是要如實地、重點地、巨細無遺地將這個「有人願意溝通」的局面反映,同時要將「政改通過後就有平穩日子,政改不通過後的繼續撕裂」的實情不厭其煩地提出來。無論是悲觀抑或樂觀,路始終都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