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怪罪個人遊 因噎廢食何其愚

吃飯有可能被噎住,但多少人會因噎廢食呢?內地旅客太多,引發一些亂象,對本地居民構成不便,引發不少怨言,港府不是想方設法趨利避害,提高接待能力,而是迫於激進團體的壓力,聲稱趁北京兩會之機與中央商討收緊個人遊政策,控制旅客增長,這其實與因噎廢食沒有多少分別。

旅遊業是公認的環保產業,又能創造大量就業,所以世界各地無不大力發展旅遊業。中國成為世界旅遊大國,中國客成為爭相招攬的對象,連帶春節亦成為世界性節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向華人拜年,澳洲悉尼歌劇院染成紅色,韓國商舖二十四小時無休,無非都是為了賺中國客的錢。誠然,中國旅客文明質素備受詬病,但沒有聽過多少地方限制旅客增長。正如一位日本商人所說,中國客講話大聲,的確看不慣,但如果沒有中國客,日本旅遊業就無法生存。這種「皺着眉頭迎財神」的矛盾心理,可謂極具代表性。

有一利必有一弊,旅客消費帶來滾滾財富,同時必然帶來交通擁擠、商場逼爆、推高物價等副作用,正常做法是改善接待能力,如增加旅遊景點、擴大商場等,而不是關門趕客。就本港而言,接待能力不足的問題早就顯現,有人建議在邊境地區設立購物商場,分流旅客,減輕對市區壓力,大嶼山、中英街等都是發展邊境購物的理想地點。奈何港府始終坐而論道,造成逼爆問題惡化,中港矛盾深化。港府不知反省,亡羊補牢,反而要求內地收緊個人遊,等於將所有責任推到內地客身上。

事實上,即使是對於亂象叢生的水貨活動,當局同樣有撒手鐧。根據現有法例,旅客違反逗留條件可被拘捕,工廈轉為水貨批發及零售點也違反建築物條例,當局執法師出有名。問題是,從事水貨活動的並非都是內地客,相當一部分是本地居民。最近食肆鬧人手荒,原因之一據說是不少市民寧願走水貨,而不願從事餐飲服務業。水貨活動一直被視為基層市民的謀生方式,是地地道道的「本土」經濟,以為爭取內地取消一簽多行政策就可以杜絕水貨問題,如果不是出於無知,就是別有用心。

站在中央角度,收緊甚至取消個人遊政策可以說是輕而易舉。世界之大,並不是只有香港可以旅遊和購物,調整個人遊政策對內地沒有損失,損失的只是香港本身。去年本港零售業錄得十年來首次下跌,今年春節,個人遊旅客又減少百分之五,商家叫苦不迭,更有人提議增加內地個人遊城市,增加高消費力旅客,可見對是否收緊個人遊政策,各界並無共識。如何平衡局部與整體、商界與一般居民的利益,殊非易事。去年初港府就說要檢討個人遊,結果不了了之,這已足以證明當局舉棋不定,進退兩難。

有時常思無時苦,好天當積雨來糧。不少港人嫌內地客太多,造成滋擾,巴不得耳根清淨,顯然將沙士期間市面冷清、偌大酒店只有一位客人的窘境忘得一乾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