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第三條跑道興建與否已有了相當討論,在程序上已跟足了既定方針,已特別回應了環保團體的訴求和顧慮,所以從程序流程的方向看,三跑應做的已做了,現在是如何落實的探討。當然,對一些團體來說,三跑就是不合理的計劃,不管程序是否做到合乎標準,以一個理念不認同的項目根本就是不對,是以到現在還是存在爭議的聲音,也帶來額外的訴訟風險。
其實自九七年香港在各種事情上的爭議不絕,三跑也不是第一趟,也不會是最後一趟,在開放和民意分歧的香港社會內,這種狀況已變成一種常態,代價自然是各項工程造價大升,而工程落成日期也相繼延後。現在不少工程的落標決定上,項目承建商往往將這種風險因素建構在投標價上,形成工程造價日高,這個也是我們作為一個開放社會的代價。要強調的是,這並非是一個不好的現象,因為在定義上開放多元就是要有代價,只是這個代價還是值得我們付出,理由是民意的重視是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這是一個必須的代價。在其他種種的公共工程上,負責埋單的自然是政府,這個成本很正常地由公帑埋單,當政府庫房充裕時,大眾對這個情況沒有切膚之痛,也有相當包容之海量。
但三跑的情況卻不一樣,雖然機管局有相當的官方色彩,政府是機管局的股東,可是機管局卻不是政府。三跑的興建並不是一般的工務工程,而是一家機構的資本投資。三跑會帶來經濟效益,可是三跑的資本投放也相當高,對機管局而言,它不可能不管營運上的考慮,而去追尋總體的香港經濟效益。
換言之,機管局在三跑的興建上還是要以商業原則作評估和考慮,在財務上也要可以過關,只是不用追求最大的利潤而已。在財務上三跑要行得通,就得好好審視三跑的造價和資金來源,這是一個審慎的資本預算計劃必要的做法。
現在機管局每年派發數十億元股息給政府,在上個年度分發給政府的股息有四十四億元,這個可算是政府投資在機場上的財務回報。在三跑的財務評算上,假如每年分發給政府的股息可以暫時省下,對機管局而言是等於多了每年數十億元的資金。
而且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個少付政府一段時間的股息,等於是政府在機管局的再投資,但在定義上卻是一家機構的內部資本決定,在法理上並不算是公帑,所以在運用上的靈活度大了很多。而且這個少收的股息假如用來作財務費用開支,機管局馬上可以籌措上百億元的中期資本,對三跑的資本投入很有幫助。還有的是,一個重大工程項目不是馬上全面進行,而是將工程分階段上馬,所以在資金上的要求,也會有階段性的不同。
有的工程會在較短期完成,其所需資金也會釋放,並用在其他項目上,所以現在所說的一千多億元資金需求,並不會集中在一點時間出現,而這是一個總數而已。在財務規劃上,這個情況等於將財務壓力分散,有利融資安排。
當然,單靠政府暫時免收股息的做法,資金上也不可能完全解決財務缺口,所以加價會是另一項必要的措施。加價的方式可以很多,但從影響層面最低的角度而言,開徵機場建設費最為可行,因為這一來符合「用者自付」的大原則;二來使用機場的以外國旅客較多,這個徵費的爭議會較小;三來徵收機場建設費在其他國家、地區也是普遍的做法,對用家的接受考慮也會較為讓人認同。
機場擴建是一個大課題,在理念上的爭議和融資上的安排同樣重要,現在是凝聚共識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