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導管消融 治房顫成功率增

【本報訊】本港約十萬人患心房顫動,其中約七成患者是六十五歲至八十五歲,若病情控制差可致中風。心臟科專科醫生表示,房顫患者一般要服抗心律不正藥物,但一半人的療效欠佳或有嚴重副作用,或需考慮做導管消融術。近年引入本港的新導管設有接觸力感應器,不似傳統導管般「靠醫生感覺」,較準確地釋放能量破壞異常的心房組織,手術成功率由以往六成三,提升七成四至八成八不等。

設感應器 準確「到位」

香港港安醫院心律治療中心醫務主管馮永康指出,房顫是常見的心律不正,心臟不規則地泵血,可能形成血塊流入腦部致腦中風。病人需服藥控制心跳規律,若病情控制不理想,需考慮做導管消融術。醫生先找出造成心律不正、「放電」異常的胸腔靜脈及其他異常部位,再以導管釋出能量,局部破壞有問題的心房組織,隔絕異常位置的電流傳導,防止再度房顫。

馮永康稱,傳統導管依靠其他儀器估計導管及心房組織之間的接觸力,有時需醫生「憑感覺」處理消融程序,消融效果如太弱,影響手術成效,郁動導管也可能弄損心臟。本港醫院近年引入新式導管,內置接觸力感應器,可計算導管及心房組織是否準確「到位」,節省三分一手術時間,但新導管較傳統導管成本貴三成。該院一三年底至今共三十名房顫病人接受新導管消融術。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