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小學「疊水」盈餘最高580萬

部分資助小學被揭「水浸」,累積大量盈餘。教育界普遍期望教育局增加資源改善小學班級與教師比例,但教育局在提交立法會的文件中踢爆,不少資助小學相當「疊水」,四成七擁有相當於學校五個月或以上營運開支的累計盈餘,更有百分之五的累計盈餘等同逾十個月的開支,有學校的最高累計盈餘更高達五百八十萬元,相等於長達二十個月的學校開支。當局直指有關學校仍有空間善用現有資源,聘請額外教師。

根據教育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根據一二/一三學年資助小學的經審核帳目,發現有四成七資助小學、即近二百間在「營辦開支整筆津貼」或「擴大的營辦開支整筆津貼」帳目中,有相當於學校五個月或以上開支的累計盈餘,更有百分之五學校的盈餘等同逾十個月的開支,而最高達到五百八十萬元,相當於學校大約二十個月的開支。

校長辯稱儲備用作維修

教育局指,本學年一所設廿四班的小學可獲提供約五百二十萬元「營辦開支整筆津貼」或「擴大的營辦開支整筆津貼」,當局認為學校可調配相關津貼的盈餘,聘請額外教師或教學相關人員。

不過,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兼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學校校長梁兆棠解釋,學校處理財政時需要積穀防飢,預留盈餘儲備作學校維修用途,包括大型防水工程、冷氣維修、廁所維修等。他坦言,該校目前仍有約一百萬元盈餘,相等於四至五個月開支,實屬正常,「呢期多老師請病假,令老師代課金未必夠用,學校都要運用盈餘調撥,就連修理一棵樹都要一萬元,所以一間學校有一百萬盈餘係基本和合理的」。他促請當局多與業界溝通,了解學校前線運作的苦況。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亦指,學校即使有盈餘,亦只是用作維修等用途,並不等於可用作聘請教師的經常性開支,批評當局說法不負責任,促請當局認真改善教師編制。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