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非難題現曙光 香江沒落近黃昏

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困擾香港多年的雙非問題終於露出曙光,本報獨家披露內地公安部欲為不適應香港生活的新移民設立返回機制,讓他們選擇放棄香港人身份,做回內地人,而雙非兒童亦可受惠。新機制有望年底落實,堪稱是內地、香港及當事人本身都歡迎的多贏方案。

單程證政策實施三十多年,大部分新移民是港男在內地的妻子兒女,其中一部分來港後因工作、語言、社交及家庭等問題而無法適應新環境,希望返回內地生活卻沒有渠道,因為單程證的本意就是「有去無回」。設立返回機制後,為他們「繼續做港人」還是「做回內地人」提供選擇,既是人道主義的表現,也反映中央對港政策因時制宜,愈來愈靈活。不過,儘管思鄉心切的新移民人數不少,惟因家庭或子女羈絆,估計下決心返回內地定居的為數有限,真正能受惠新機制的,應該是近年淪為中港矛盾磨心的雙非兒童。

追本溯源,雙非問題源於莊豐源案。前朝曾蔭權政府鼓勵本地生育不力,竟然將雙非兒童視為社會生力軍,大搞所謂醫療產業(其實是生子產業),對內地孕婦大開方便之門,結果雙非兒童歷年來累積至二十多萬人,為本地醫療、教育帶來沉重壓力,怨聲不絕。解鈴還須繫鈴人,雙非問題既是本港司法機制搞出來的,只要重審個案,判決雙非無居留權,或者由港府提請全國人大就《基本法》有關香港人的定義重新釋法,從源頭解決雙非問題本來並不難,中央政府也有意配合,奈何司法機構拒絕自我糾正,加上人大釋法爭議多多,致使雙非問題一拖再拖。更加不堪的是,社會泛政治化,本土派及港獨思潮抬頭,雙非問題被「妖魔化」,甚至被視為內地「殖民」策略,為中港矛盾火上加油。現在內地推出返回機制,繞過本港阻力,不失為終極解決問題的一條出路。

返回機制之所以可行,除了中央調整治港思路,更彰顯兩地生活差距日益收窄,香港對內地居民漸漸失去吸引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內地全心全意搞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崛起,生活水平持續改善,而香港耽於內鬥內耗,不斷衰落,此消彼長之下,香港在內地人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尤其是中港矛盾惡化,更令內地人望港生畏,歐美國家成為移民的首選,以致近年單程證配額無法用盡,甚至不少已來港的新移民都生後悔之心,「下堂求去」。香港對普通內地人都失去吸引力,吸引內地專才更是無從談起。

水往低流,人望高處。上世紀七十年代內地爆發逃港潮,有人力主武力鎮壓,時任廣東書記習仲勛力排眾議,坦言偷渡現象說明內地比香港差,「要把內地建設好,讓他們跑來我們這邊才好。」想不到今時今日,習仲勛的預言已成為現實。香港自甘墮落,夕陽殘照,怪得了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