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署官僚不惜食 減少廚餘淪空談

古人說,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近年港府高喊環保口號,推出多項政策和措施,可惜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言行不一,有姿勢無實際,「惜食香港運動」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

環境局兩年前開始推行惜食香港運動,鼓勵減少廚餘,本來不失為一項環保新政,奈何政府部門各自為政,不僅沒有積極配合,反而背道而馳,尤其是食環署轄下街市更淪為浪費食物的重災區。環保團體調查發現,食環署轄下七十五個街市,每日總共丟棄十四點三公噸食物,足夠一萬二千七百人一日食用,或一名成年人食用三十四年,當中大部分為蔬菜和生果,六成仍可食用。儘管不少攤販願意將食物捐予有需要人士,但食環署從沒主動制訂政策,更沒有提供協助,攤販只好被迫丟棄食物。

環保團體指出,在三十六個長期參與食物回收的街市中,食環署轄下街市只佔十五個,且全部是民間團體自發運作。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團體曾多次邀請食環署推出措施鼓勵攤販捐出剩食,卻屢遭拒絕。正如環保人士質疑,食環署代表兩年來一直參與惜食香港督導委員會會議,不是不知惜食政策,只是知而不遵守。當然,大量食物被浪費,食環署固然難辭其咎,而攤販本身也要反省,環保是每個市民的責任,豈能因為當局沒有提供協助而隨便浪費食物?如果大家都不配合,惜食運動究竟有何意義?減少廚餘又從何談起?

一節見則百節知,食環署轄下街市淪為浪費食物重災區,不過是冰山一角,政府部門各自為政,陽奉陰違,推行環保的誠意和決心究竟有多大,不問可知。實際上,推行環保一向是民間熱政府冷,當局口頭上強調重視環保,並陸續推出多項減廢措施,但不是雷大雨小,就是虎頭蛇尾。早前有環保團體統計發現,公用三色回收箱與垃圾桶比例嚴重失衡,有的地區每三十幾個垃圾桶才有一套回收箱,證明當局的所謂減廢純屬敷衍民意。

對於港府而言,最有效的環保措施彷彿就是收錢。當局推行垃圾徵費計劃,聲稱是參考台北市成功經驗,其實,台北市政府曾用長達十年時間達成「資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規劃願景,並有全面分類及收集措施配合,所有都市固體廢物均被回收再造或再用,才達到預期效果。反觀港府連最簡單的源頭分類及回收也不願做或做不好,一味向錢看,兩者根本不可相提並論。橘越淮而為枳,垃圾徵費計劃在台北取得成功,在香港卻未必,正如焚化爐計劃在台灣暢行無阻,在香港寸步難行一樣。

事實上,港府環保淪為空談,推行「三堆一爐」阻力重重也就不足為奇。眾所周知,處理垃圾必須多管齊下,先做好源頭減廢,然後才是堆填和焚化,尤其是香港地少人多,源頭減廢更加顯得重要,然而當局偏偏在這方面交了白卷,只懂得硬銷三堆一爐,這又怎能不引起市民反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