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進入相互折磨年代

二○一四年,政治上是政改年,結果搞成抗爭年。其實,兩件事是同一件事,是喜是愁,視乎從甚麼角度看。

想要真普選的人,今年大概是「有心無力」的一年:有心的是願意上街爭取真普選的年輕人出乎意料的多;無力的是就算抗爭人多,高牆一樣無感,年輕人普遍充滿無力感;喜的是大家看到香港人原來不只是純粹的經濟動物,不少人有追求政治理想之心,但整體社會卻缺乏追求普世價值的持久力;愁的是建制泛民對着幹,民間愈趨兩極。

按照人大決定的框架推行政改,就是先篩選後普選。往好處想,始終叫做人人有票,有機會把特首由建制甲換成建制乙。但好處也可以是壞處,如果只從建制派中揀人,政改不過是極盡反映建制一面的民意,而泛民民意將會從此被掩埋,特區原來的二元民意,將會變成建制獨大,將來是行政主導還是行政霸道,很難不叫泛民憂慮。說白了,這個政改僅僅反映了建制民意,反映不了泛民意欲,能夠在立法會取得三分之二支持才稀奇。

話說政改一旦被否決,大家都會是輸家;然而,在這個框架下的政改如果獲通過,就是建制獨贏,泛民獨輸。大家始終是玩政治的,政府有決心落實政改,難道泛民議員就沒決心否決嗎?人大框架不能改,難道泛民議員的聯署就會輕易動搖嗎?

二○一五年,「袋住先」的政改似乎要打定輸數,但最壞的情況不只是「原地踏步」。經歷二○一四年劍拔弩張的形勢,實際情況可能差過舊時。特區政治人物愈來愈欠缺政治判斷,從政府到建制派都充斥敵我矛盾,泛民也貫徹逢政府必反的態度。特區來年在政治上,很可能會進入相互折磨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