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素人抬頭,先有醫生柯文哲破得票紀錄當選台北市長,現在又有學生陳為廷參與立委補選。政治素人,不會自說是政治家,反而強調自己的老百姓身份,無從政經驗,無政黨背景。
台灣選舉,過去強調政黨的組織能力,政黨機器由內而外,自上而下,即是由黨中央而地方,由縣市而鄉鎮,由社區而鄰里,由鄰里而挨家挨戶等;一層層的布樁能力,哪個政黨的樁腳牢靠,哪個政黨便於選舉佔上風,過去藍綠兩大政黨藉此也無往而不利。
但柯文哲一場大勝,說明重點倚靠網絡聯結,也可以打敗強大的政黨機器運作,層層的固樁布防,不如在網絡上跟選民面對面,可以讓選民發聲的雙向媒介,勝過在電視報紙上大賣單向的競選廣告;政治資源匱乏的素人,一樣打得贏坐擁龐大政黨資源的候選人。
台北市長選舉結果的啟示,就是把傳統政黨模式打成選舉包袱,政治素人要參政,寧願欠缺資源,也不要加入政黨。
柯文哲之後,陳為廷也跟進,也是以無黨籍的身份參選。
較諸台北市長選舉,特區的佔領運動也有相若精神,同以執政者為政治對手,也都不以政黨為號召,而強調民間自發參與。早前已有建制派提議,年輕人要參政便組黨,不應該搞抗爭發聲;如今佔領大致清場,也真有抗爭者考慮組織政黨參政。
台灣已實行真正的民主制度,近年卻冒起新興說法,叫「公民社會」,意義是公民為大,避免民主淪為純粹由政黨所掌控的制度,公民不只關心政治,更可參政,所強調的是沒有政黨背景;特區因佔領而帶出的政治力量,如果最終流向傳統政黨模式,未免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