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重劃選區利與弊

立法會地區直選,政府擬重劃選區,由原來的五個擴大至九個。

上屆新東、新西兩大選區都各有九個席位,候選人拿一成選票已篤定當選,最後的三兩席,實際得票不過幾巴仙,認受性不算高,新進或激進的候選人,當然會在大選區中博大霧。

加之九人當選,候選名單便隨時十幾二十張,一張名單又幾個人,不獨競選活動眼花繚亂,就是傳媒辦競選辯論,要符合選舉規例,十幾組共幾十人同場,場地和發言的安排上難免巨繁,而且選民對候選人的政綱更是不易認知。

劃細選區,以減少每區候選人,於選舉和選民而言應該是好事。不過,每區三至五個候選人,要當選便起碼要得兩成選票,比起從前得票率增加逾倍,無可避免會增加小黨或者獨立候選人的當選難度;再加上選區縮小,資源豐厚的大黨也更能確切接觸選民,簡而言之,蛇齋餅糉更易到位。

看起來,重新劃區有助減少泛民激進派系當選的可能。問題是,激進派之所以能夠當選,也不是靠資源豐厚或泛民配票,而是靠更有衝擊性的抗爭言行,選區小了,未必選不過溫和泛民。因此,一旦劃細選區,首當其衝的反而是建制的邊緣政黨。

要注意,現在提出每區三至五個候選人,選區縮小又沿用比例代表制,則每區候選人數的奇偶便成了關鍵。建制和泛民,支持度一向被認為是四六之比,比例如果準確,若分區席位屬奇數,即三或五,則泛民於每區中都可能多佔一席;若屬四席偶數,則所謂四六比,泛民便很難多取一席,席位始終會是二二分。一場選舉下來,選區如果多被劃成四席,就算民意有四六比之差,卻幾乎可確保建制泛民平分直選議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