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談公屋,今天談談私樓問題。據統計,全港目前人口約七百二十三萬,其中約三成住在公屋,約一成半住在居屋,約五成半住在私樓;此外,私樓的住戶之中,住在自置物業的佔約七成,其餘三成為租戶。換言之,香港超過半數家庭擁有自置物業(包括私樓和居屋),當中有些不止擁有一個物業,可作為收租用途。
再回說中大早前的調研,指香港樓價已高至一般家庭收入要「不吃不用」十四年,才買得到一個市區四百呎單位。有些傳媒以此炒作,把香港的高樓價說到如「洪水猛獸」般可怕。對此,筆者認為有值得商榷之處。
香港樓價高企是不爭的事實,但有其特殊因素,就是因為地少人多,房屋需求量大,而置業除了可以自住之外,由於本港沒有增值稅以及遺產稅,令物業更具有保值及增值作用,所以成為了大部分港人作為畢生儲蓄和終極投資的選擇。
在現代生活中,很多人均已明白「養兒」已不能「防老」,「買樓養老」方為實際,基本上只要有樓在手,退休生活便可無憂。
另方面,香港的樓市已成為本地經濟組成的重要一環,不僅牽連多個行業的旺淡,且愈多人有自置物業,愈可減輕社會的負擔。因此,雖然不少「未上車」的人對香港樓價產生「畏高症」,但更多「已上車」的人有「畏低症」。試想:香港「高樓價」如變成「低樓價」,全港過半數的家庭眼看着自己的資產「大縮水」,很多「摸頂」業主頓變「負資產」一族,那時香港社會的氣氛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