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捉蟹摸蜆潛藏危機

夜潛喪命,去年八月一個風球高掛的晚上,一名男子相約好友到大埔汀角路布心排對開海面,徒手潛水兼捉蟹,豈料樂極生悲,男子遇溺死亡。事隔一年,出事現場一帶仍有不少人走到石灘上摸蜆,惟附近居民指海底有淤泥啜腳,附近又無任何救生工具及告示牌,一旦發生意外後果堪虞。潛水教練警告,無論日潛夜潛,潛水均需充足裝備,徒手潛水危險性更高,不諳水性者絕對不宜。過去三年水上活動意外數字有上升趨勢,死因庭促請政府加強宣傳,提高市民水上活動危機意識。

每逢夏季就是水上活動愛好者出動的時候,近年興起的徒潛更廣受不同年齡人士歡迎,惟不少人因裝備不足或遇上惡劣天氣而樂極生悲。去年愛好戶外活動的五旬男子陳美逑,在一號風球下到大埔布心排對出海面夜潛捉蟹,結果遭大浪捲走送命,敲響潛水安全警鐘。

淤泥啜腳 遇事「走唔甩」

「我哋知道泥灘有啲泥氹會突然間深咗,一唔小心就好易畀泥啜住郁唔到!」布心排村居民指附近居民甚少下水,通常都是「唔知頭唔知路」的區外人到來,有人摸蜆捉蟹,有人潛水游泳,她猶記得意外當晚情景,感到惋惜,更勸誡記者不要隨便走出泥灘,免生危險。

事隔一年,記者重返現場,石灘平日亦有零星人士蹲着摸蜆,下午五時正處潮退期,但對出水位難以判斷深淺。有街坊稱,大埔大美督、三門仔及該處海面近年成夜潛熱點,惟該處海面較「食風」,晚上時有暗湧,尤其是颱風期間,海水渾濁不清,暗湧亦易將人捲走,加上該處海底屬泥底,深淺不一,環境亦較惡劣。

「舊年出事嗰晚我收到通知,之後返到去就見到直升機喺度搜救!」大埔區議員劉志成憶述當晚意外,他指石灘對出看似一望無際,但當中的淤泥會突然「跳級」,不熟悉環境的人可能誤踩淤泥啜腳,釀成悲劇。劉又指,早於四十年前村民就在附近一帶游泳,以往每年都發生兩至三宗遇溺事故,近年吸引區外人冒險落水,建議相關部門加強教育,如張貼告示注意安全。

日頭睇旗 夜晚望燈號

「日頭潛水要有藍白浮潛旗,夜晚就要有燈號,大風大浪就一定唔適宜潛水。」國際專業潛水教練協會課程總監萬志權(Raymond)指,無論日潛還是夜潛,充足裝備十分重要。他指晚上徒手潛水危險性遠較浮潛高,需在海面設置浮動燈號,並在吸管綁上螢光棒,讓附近人士及船隻看見,潛水人士亦必須在燈號約五十米範圍內活動,並選擇風平浪靜的內灣進行活動,不諳水性及不了解環境者應避免夜潛。

水上活動近年大受歡迎,惟時有致命意外發生,據警方數字,過去三年共有六十二宗水上活動意外(包括游泳、潛水及釣魚),當中十八人死亡。海事處發言人表示,每年於水上活動季節前,都會於各大眾傳播平台宣傳水上活動安全的重要性,亦會聯同水警加強巡邏航速限制區及採取執法行動,打擊非法和鹵莽的船艇活動。

裝備不足 乏危機意識

去年八月十二日晚上,陳美逑與數名友人於一號風球高掛期間,相約到大埔汀角路布心排村對開海面徒手浮潛兼捉蟹,他們帶着兩套簡單徒潛裝備,分兩批落水,陳與其中兩名友人行出海邊約三百米,突然一個大浪捲至將各人沖散,其中陳疑被淤泥啜腳而遇溺,兩名友人就拚命呼叫,驚動其他在場人士將他們救起送院。多個政府部門聯合展開搜救,經過九小時搜救後,翌日清晨七時,陳被發現在離岸約一百米處,撈上岸後證實死亡。

死因庭今年七月初裁定陳死於意外。為提高市民對捉蟹及摸蜆活動的危機意識,陪審團建議民政事務總署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手研究跟進措施。

民政總署回應署方已於部分石灘附近豎立告示牌,提高市民警覺性,留意潮漲及湧浪,亦按需要提醒相關部門,於其管轄場地採取合適措施提醒公眾注意場地相關風險。康文署回應,如於轄下泳灘發現市民捉蟹等活動,職員會即時勸止市民,亦計劃透過游泳人士手冊,與各部門合作加強水上安全的宣傳。

徒手潛水捉蟹溺斃經過

日期:二○一三年八月十二日晚上

地點:大埔汀角路布心排對開海面

經過:陳美逑與友人相約夜潛兼捉蟹,當晚掛起一號風球,陳與其中兩名友人行出海邊約三百米時,一個大浪突然捲過來將各人沖散,陳的腳疑被淤泥啜住動彈不得遇溺,其餘二人則拚命呼叫下獲救。多個政府部門經過九小時搜救,於翌日清晨尋獲陳的屍體。

結果:死因庭於今年七月裁定陳死於意外,陪審團促政府提高市民危機意識。

圖/文:專案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