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法治妥協與健康民主

隨着親政府團體也開始組織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建制派和泛民主派雙方,在展示支持者民意力量的工具操作上,日趨一致和成熟。例如在動員能力上,「香港大學民間全民投票計劃」擁有近八十萬市民的支持,而「保普選,反佔中簽名運動」則獲得逾一百萬市民的參與,這都顯示出雙方背後的大規模組織能力。

這是民主化的必經過程。因為民主是一種精神,除了選舉制度,還需要不同軟件組合而成,包括政治團體顯示支持力量、有系統地進行支持者之間的利益整合、與不同意見者進行談判和討價還價、順暢和合理不過分地進行妥協,並有效解釋給支持者等等。

背後支撐這些的有兩個核心精神:守法和妥協精神。守法,讓這一切能夠有序地進行,不會因為討價還價的過程而影響社會正常運作;妥協,讓一個不能夠滿足所有人、所有訴求,但大家卻從中可以獲得部分滿足的政策有可能面世,因為兩個完全堅持己見的人是不可能走在一起的。這就是政治的核心:利益整合。

可惜,今天的香港社會正是缺乏了這兩種精神,所以最終把爭取訴求的過程,推向了一種所謂的「騎劫式政治」模式去:用盡一切手段爭取自身的信仰。試想想,如果雙方不斷以公民抗命、違法活動進行對抗,那我們的社會將會變成甚麼樣子?兩個陣營的投票、簽名和遊行示威活動,顯示社會有不同的聲音和訴求。只有堅持法治和學會妥協,建起上述軟件,才能為香港帶來健康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