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首宗懷疑伊波拉病毒個案患者雖證實非受感染,但救護人員只憑口罩及保護袍的「單薄」裝束將患者送院,疑似患者更在醫院內走來走去,本港傳染病專家直指防疫裝備明顯有問題,若救護員嘴唇、鼻及眼等有黏膜身體位置接觸到患者的嘔吐物就有受感染危機。前線救護亦轟消防處「搵前線較飛」,憂慮同袍因保護不足而成伊波拉受害者。據知消防處上周四曾就伊波拉發行動指引,但保護措施未如人意,部門遂急急補鑊制訂「加強版」指引,今日起引入面擋及可包裹全身的防水保護袍等比沙士更強的防禦裝備。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指出,○三年沙士爆發也是從旅館傳入感染個案,重慶大廈有不少旅館,當局不能忽視風險;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則稱,目前由「疫區」畿內亞來港人士每日不多於十人,但內地與非洲交往頻繁,每日約一千人出入境,廣州更有非洲村聚集不少非洲人,因中港每日有四十萬人來往,病毒侵港風險已提高,港府需要把好關。
昨亦有前線救護批評消防處提供的保護裝備不足。據知消防處本月七日曾發行動指引,列明救護人員處理疑似或確診個案時應穿保護袍、N95口罩、眼罩、即棄帽、手套及膠靴;送院時應關空調、開車窗;病者曾濺出血液或體液需以一比四漂白水清潔消毒等,但因更份問題,部分同事前日或仍未知悉內容。
不過,指引裝備規格亦遭批評不能保護背部及臉部外露部分。消防處救護員會主席陳仕祺知悉部門已發指引卻擔心保護不足,昨已再向管方提出關注。
有傳部門本周會在全港救護車增加二百五十套防水保護袍,稍後再有七百五十套到貨。消防處發言人稱昨收到部門醫務總監最新指引,將會加強救護裝備,包括今天起引入面擋及防水保護袍。
香港藥劑專科學院顧問藥劑師鄭綺雯指伊波拉潛伏期為二至廿一日,醫護人員若感染而不自知,再接觸其他病人,爆發疫情風險就相當高,前線醫護面對懷疑個案亦需小心處理,建議港府盡快與世衞討論,研究本港一旦出現感染個案時,如何快速進口正在動物實驗階段的試驗藥物ZMapp,讓感染者嘗試。
卅二歲尼日利亞籍男病人現況穩定,仍在瑪嘉烈醫院隔離治療。重慶大廈業主立案法團主席林惠龍昨稱,男事主並非該大廈及大廈賓館住戶,前日只是走入大廈要求接待處人員代為報警;衞生署及區議會今早會到大廈派傳單及提供衞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