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說教育普及,宗旨是提升國民素質,就算多了野雞大學的存在,也一樣發展出精英學府,孕育各界精英。最高學府培育的政治精英出來參選,大學精神便是社會崇尚的價值取向,不怕貨比貨,國民也不會不識貨,所選出來的總統,不是出身耶魯便是哈佛,順理成章,最高學府便是孕育領導人的搖籃。
換做台灣,不只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出身台大,就是他們的政治對手、政治夥伴,連戰、呂秀蓮、蔡英文、謝長廷、蘇貞昌、吳敦義等,統統都台大出身,也就是說如果不分黨派,不分執政在野,壟斷台灣政治架構的,帶領社會價值的,基本就是台大大學精神的延伸。
特區政治,如果認為只是建制、泛民之分,的確太簡單了。一個地區的政府,領導人如果長期不來自最高學府,要麼就代表社會價值已經改變,要麼就是管治跟社會已經脫節。
特區的最高學府,要說港大吧!回歸後選特首,出身港大的,梁家傑又好,何俊仁又好,在小圈子裏頭選舉,得票都輸當選的人好幾倍,景況就是「搖籃」遇上「筲箕」,所篩走的就不只是泛民,更有可能是特區原來的價值觀。
人家的元首用最高學府這個搖籃來孕育,成長過程充滿社會的主體價值;現在特區選特首卻提倡用筲箕,說是維護主權,但難免篩走一些主流價值。
當搖籃遇上筲箕,政客不靠搖籃栽培,便惟有靠籠絡筲箕篩選。
現在有呼聲可能會參選的,譬若馬拉松、曾主席、林鄭、甚至任總等,都出身港大這個搖籃,民望也可能比現屆特首強得多;但搖籃再強也強不過筲箕,到時候未必有得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