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產地捕獲方式 食海鮮也講環保

【本報訊】日常生活注重環保,進食海鮮同樣講究環保。調查發現近七成人一周至少進食海鮮三次,但逾九成半受訪者不知道、也不採用世界自然基金會訂定的「海鮮選擇指引」選購環保海鮮,即是從養殖及捕獲方法等影響生態環境輕微的海產,市民可優先考慮進食。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科研項目助理經理冼映彤稱,環保海鮮概念仍算是新鮮,日後需廣泛宣傳,以及街市及超級市場的配合,標明海鮮原產地,才方便消費者選購環保海鮮。

港人對環保海鮮的認知的調查結果顯示,六百八十四名的受訪者中,八成八人購買海鮮主要以味道作考慮,其次近六成會考慮是否當造及五成三人關注價錢,僅逾一成人考慮來源地。

產地不同 左右食用次序

世界自然基金會二○○七年推出「海鮮選擇指引」,將本港常見逾七十種海產分為三級,包括綠色的「建議食用」、黃色的「想清楚才食用」及紅色的「避免食用」。冼映彤指,港人愛吃的海蝦、瀨尿蝦等,產地源自南中國海,是拖網式捕撈魚獲,會破壞海床,故這類海產應盡量少吃。她解釋,即使同一種海鮮,若產地不同,均會影響該海鮮是否適宜進食,以東星斑為例,澳洲的東星斑屬建議進食,反之東南亞地區東星斑則盡量避免,建議市民根據海鮮選擇指引選購環保海鮮。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