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十萬人的「全民投票」、五十一萬人的大遊行、二千多人的「預演佔中」令北京更加明白,若今次政改、普選特首「罔顧民意」,一味要強化「篩選」功能,一味要用「提名委員會」,實行類似「選委會」的方法「參照組成」,從而在「篩選」特首參選人方面達到完全控制的目的,一定會給這次政改和未來「管治香港」帶來災難性後果,朝廷屬意的政改方案也一定難在立法會通過。因此,朝廷必須認真對待上述香江民意的表達,正視矛盾,在政改方案推出之前,在人大常委會啟動「政改五部曲」第二步之前,適當調整政策,為尖銳衝突降溫。
對北京而言,這樣的調整當然是頗為被動的,是心中不爽的,目前也還沒有下最後的決心,如何調整、幅度多大、朝甚麼方向調整也沒定下來。然而,近八十萬人的「全民投票」、五十一萬人的大遊行、二千多人的「預演佔中」,朝廷肯定是被「觸動」了,是不能當「無事發生」的。朝廷雖然早就估計到今次政改反對勢力不小,民意且有相悖,阻力很大,但若無近八十萬人和五十一萬人的「實際數字」和規模宏大的「實在場面」,朝廷對民意壓力的感覺不會那麼強烈,對若是「罔顧民意」後果之評估也不會那麼嚴重,調整政策、重新評估形勢的壓力也就似有若無。
朝廷一早知道,政改之爭是民意之爭,是一場民意戰,但事態發展到對自己如此不利,朝廷一開始沒有充分估計。中南海特別是朝廷港澳工作機構,多年來被所謂「愛國愛港陣營」各色人等包圍,充耳所聞皆是「堅決擁護中央英明決策」、「愛國愛港堅定不移」、「此乃時代最強音」、「乃香港同胞發自肺腑」之聲;充耳所聞皆是「反對派如何不得人心」、「此乃一小撮」之聲;充耳所聞皆是「只要經濟搞上去,民生有改善,爭取民主普選並非港人最為關切」之聲;充耳所聞「反對派早已分裂,內鬥不止,根本無力和中央對抗」之聲;充耳所聞「香港沉默的大多數其實都是支持中央」之聲……
這些「報喜不報憂」的不實之詞、阿諛之言,對中南海評估香港局勢、香港民意有極大的誤導。○三年五十萬人上街「反對二十三條立法」,高呼「董建華下台」,在中央的頭上炸了一顆大炸彈,就是這麼來的。那次「天大意外」之後,朝廷成立了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通過各種渠道,廣泛了解香江各方面真實情況,特別是了解香港人對民主普選所思所想,從而對香港的民意民情之掌握及政策制訂,情況才有了好轉。然而,因為體制及人事更替原因,中南海這些年又重蹈覆轍,被各種不實之詞、阿諛之言所包圍,加上自身「左的遺毒影響」未清而發作,偏聽偏信,結果重蹈「二十三條立法」誤區,對香港民意估計不足,對用高壓手段硬銷政改過於自信,終於弄出今日矛盾加劇、騎虎難下之局也。
現在,擺在朝廷面前只有兩條路,只有或上策或下策對付之,沒有中策,沒有第三條路。上策就是實事求是,尊重香江民意,從實際出發,包容、理性、寬和、大度思量政改方案,相信香港人追求有真正選擇的普選行政長官不是也不會在「挑戰一國、挑戰中央」,而是為了實現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天塌不下來,此上策之路乃中央與香港、「一國」和「兩制」可獲雙贏之路。
下策就是朝廷繼續強硬,更加強硬,「你硬,我比你還硬」;你反對篩選,我偏要加強篩選;你要「佔領中環」,我就抓捕你,鎮壓你……老子就不信這個邪了!這樣的強橫兇悍,港人當然也見過,卻未驚過。